律图

试用期离职如何处理

2018-05-22 16:17:56 301 劳动纠纷, 劳动关系

00:00

55″

音频内容:

试用期辞职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递交手签辞职报告,工作交接完毕后办理离职手续即可。

具体辞职流程如下:

提前3天递交手签辞职报告给直接领导;

直接领导批准后转交人事部,人事部转交财务部备案;

试用期若交社保公积金的,需办理停保、公积金封存等手续,办理结束后和离职证明等整理成离职资料;

交接工作完毕,公司离职流程结束,到人事部办理离职手续,核算薪资,领取离职资料;

正式离职后,若有社保或公积金等手续需和离职单位人事部沟通办理,如公积金转移单用于公积金转移等。


咨询助手提示您
全文847字,阅读时间约2分钟
直接问律师最快9秒应答
继续阅读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 125677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6772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试用期离职如何处理
一键咨询
×
温馨提示
阅读时间较长,您可直接咨询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

如问题紧急,建议直接咨询律师获取专业解答
1对1专属律师解答
12小时深度服务 高效解决问题
立即咨询
试用期离职不让走如何处理
我们的工作、学习甚至平常生活过程中,相信会遇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本篇文章对我们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作出了具体的法律知识解答,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帮助您了解更多与试用期离职不让走如何处理相关的法律方面知识。
10w+浏览
劳动纠纷
在职公务员考试后,考试后可以自动离职吗?
[律师回复] 对于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1、报考公务员,还只是自己当公务员的一种希望,并不是事实,笔试后能不能进入面试,面试后能不能被录用,都还是个未知数。报考公务员没有离职才可以报考的要求,可以带职报考的,最好不要离职。  
2、报考公务员之前应当和单位领导打声招呼,这是对领导信任与尊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领导会支持的,领导都是通情达理的,领导会祝福你好运,而且领导也会有两手思想准备,如果你被录用为公务员了,领导好安排人接替你的工作,你随时可以走人,如果你没有考上公务员,你可继续工作,领导不会因此而辞退你的,这样两头都保险。  
3、你如果瞒着领导偷偷报考公务员,害处无穷:
A、如果你没有考上,留在单位继续工作,领导不会在信任你,你会失去发展前途。
B、如果考上了,录用前,要,要到单位考察、调查了解,单位领导说你一堆坏话,录用就没有希望了。
C、如果没有到单位考察,录用了,限期报到,你辞职需要30天时间才可以离职,你等不了,只好违法离职,这样单位可以要你赔偿一笔损失。
D、这样档案里可能会有不好的记录。公务员档案是要转到人事局档案馆的。  
4、如果你已经厌恶这工作了,早就不想要这工作了,你当然可以先辞职离职后再去报考公务员。
职业资格考试与职业证书考试有什么区别?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一、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证书的区别《岗位证书》是指专业性或技能型要求较强的特殊岗位,所要求的各类上岗证书,如特种作业证书、上岗证书、培训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二、《岗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第一,岗位与职业是两个概念,职业的范畴、概念较大,岗位的概念较为具体,同一个职业可以有若干个岗位。如混凝土工是一个职业,但房屋建设和市政建设对混凝土工的要求及岗位培训与考核就有明显区别。 第二,《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从业的资格凭证,能否被聘用或上岗,主要以《岗位证书》来体现。如取得汽车驾驶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后,还必须要取得《驾驶证》才能按准驾车型上岗。 第三,《职业资格证书》是体现劳动者技术能力的,考核内容较单一;而《岗位证书》是上岗条件、要求和表现的综合体现,考核内容包括能力、道德和工作业绩,即使能力较强,但缺乏敬业精神,工作表现不好也不能上岗。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25677 人正在咨询
试用期离职不让走如何处理
我们的工作、学习甚至平常生活过程中,相信会遇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本篇文章对我们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作出了具体的法律知识解答,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帮助您了解更多与试用期离职不让走如何处理相关的法律方面知识。
10w+浏览
劳动纠纷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772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试用期内离职被扣工资如何处理?
若员工试用期内提出离职,被公司扣工资,员工可以像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用人单位返还并在支付工资,一旦公司与员工产生劳动关系,物流几天,都要给予报酬。
10w+浏览
劳动纠纷
试用期辞职不批怎么办,试用期辞职后怎么请假
[律师回复]
1、劳动者正常辞职分两种方式:
一是,依据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不用单位批准。但用人单位不承担经济补偿;
二是,依据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不用提前30天,也不用批准,可以立马走人。而且,用人单位还必须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每工作一年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2、所以,辞职理由建议你参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情形来提出,比如:不签劳动合同、不按国家规定安排劳动时间、不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恶意克扣劳动者的工资、滥罚款、加班不给加班工资、收取劳动者的押金、不按时为劳动者建立国家法定的社会保险等。
3、写一份“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主要内容:(首先陈述上述辞职理由中的任何一条或两条),依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关系,请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足额支付拖欠的工资,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和拖欠工资,并按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及时办理离职手续。
快速解决“劳动纠纷”问题
当前6772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试用期内离职被扣工资如何处理
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离职被用人单位扣工资的话,劳动者可以向若员工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用人单位返还并在支付工资,一旦公司与员工产生劳动关系,无论劳动者工作几天,都要给予报酬。
10w+浏览
劳动纠纷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772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试用期内离职被扣工资如何处理
我国法律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有很多相关规定的,我们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如果您生活中遇到了法律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本篇文章的内容来了解一些和试用期内离职被扣工资如何处理相关的法律规定。
10w+浏览
劳动纠纷
二次入职的试用期
[律师回复] 解答如下,
一、劳动法二次入职试用期
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与试用期相同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二、试用期规定解读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对新招收的职工进行思想品德、劳动态度、实际工作能力、身体情况等进行进一步考察的时间期限。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一方面可以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为每个工作岗位找到合适的劳动者,试用期就是供用人单位考察劳动者是否适合其工作岗位的一项制度,给企业考察劳动者是否与录用要求相一致的时间,避免用人单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维护新招收职工的利益,使被录用的职工有时间考察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是否符合劳动合同的规定。在劳动合同中规定试用期,既是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也为劳动合同其他条款的履行提供了保障。在用工过程中,目前滥用试用期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包括什么样的劳动岗位需要约定试用期,约定多长的试用期,以什么作为参照设定试用期等,实践中比较混乱。用人单位通常不管是什么性质、多长期限的工作岗位,也不管有没有必要约定试用期,一律约定试用期,只要期限不超过劳动法规定的六个月即可,用足法律规定的上限。有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一年期限的劳动合同,其中半年为试用期;有的生产经营季节性强的用人单位甚至将试用期与劳动合同期限合二为一,一般试用期到了,劳动合同也到期了;有的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往往被不止一次约定试用期,换一个岗位约定一次试用期。综上所述,劳动法关于二次入职试用期的相关规定法律是给予明确规定的。总体说来,如果劳动者二次入职的工作岗位与
第一次入职时相同,那么在
第二次入职时不应当再约定试用期。换句话说,如果两次入职的工作岗位不一样,那么用人单位可以再次约定试用期。对于这方面如果还有疑问。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25677 人正在咨询

首页

找律师

立即咨询

(99%用户选择)

首页 > 语音解答 > 劳动纠纷 > 劳动关系 > 试用期离职如何处理

法律咨询热线

建议拨打时间

严禁采集,违者必究

©2004-2022 m.6436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8055号-1  隐私保护 投诉建议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