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退税、抵扣税款、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以及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的单位和个人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代征行为等。
复议前置是指行政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在寻求法律救济途径时,应当先选择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而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经过行政复议之后行政相对人对复议决定仍有不同意见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中,共有6种情况需7 要复议前置,散见于《海关法》、《国家安全法》、《商标法》、《专利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之中。
其中涉及到税收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条是这样规定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由于《税收征管法》是税收法律体系中的“宪法”,统领着整个税收法律体系,人们看到此款后可能产生一种认识,即针对税收的行政行为,或者说是税务机关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都需要复议前置,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无论从法律条文上还是理论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从法律条文规定上看,我们可以细看《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中的字眼: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在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后可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可以看出只有纳税上发生争议时才属于复议前置的范畴,那么何为纳税争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一百条有规定,纳税争议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对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及退税、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以及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有异议而发生的争议。这些争议可总结为12个字“征不征、怎么征、征多少、对谁征”,行政相对人只有对这些争议不服才需要复议前置,像税务机关的其他行为如行政处罚决定、行政许可行为、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如果行政相对人对这些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既可以向作出决定的税务机关的上级机关提出复议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受《征管法》第八十八条复议前置规定的限制。
在实行这个税收复议之前最好就是提前了解清楚情况,然后就是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这个实行税收,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然后在做准备工作的时候可以去询问专业人员。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