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判断是否构成制造伪劣产品罪?
1、主体要件:
主体是个人和单位;
2、主观要件:
主观上表现为故意,一般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
3、客体要件:
客体是国家对普通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
4、客观要件:
客观上表现为销售者违反国家的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制造伪劣产品罪怎么量刑?
量刑要根据不同的情节来量刑:
(1)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2)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3)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4)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生产伪劣产品罪不是行为犯而是结果犯。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会构成犯罪。结果犯是指犯罪行为必须造成犯罪构成要件所预定的危害结果的犯罪。结果犯是“行为犯”的对称。伪劣产品是指未经质量检验合格或未达到国家标准的产品。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形象。
《刑法》降低了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入罪标准,扩大了犯罪圈,使其由危险犯转变为行为犯。成为行为犯后,生产、销售假药罪的行为与其结果的空间分离使其理论依据更加坚实,程序认定的便捷使其适用更加经济,但是,为了使生产、销售假药罪更全面地符合刑法经济,需要进一步明确该罪的犯罪情节。
如何判断是否构成制造伪劣产品罪要看是否存在犯罪事实,当事人构成制造伪劣产品罪的会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判处两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一定的罚金。制造伪劣产品罪是属于结果犯的范畴,也就是说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或者是达到销售金额才会构成犯罪的。看完上文内容后,还有其他想要咨询的问题,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会有专业律师在线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