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与判处缓刑二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时间顺序关系。前者系一项针对特定条件下的疑犯采取的刑事强制手段,而后者则是对于罪犯进行的法定刑罚执行方式之一。关于是否能够被判处缓刑,这主要取决于案件的实际情况,涵盖犯罪行为的类型、严重程度;社会环境对该犯罪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被告人在案件中的供述和悔过表现;以及被告人的重新犯罪风险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只要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情节轻微,且具有明显的悔过表现,同时也没有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并且宣告缓刑不会给其所在社区带来重大的不良影响,那么他就有可能获得缓刑的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取保候审多长时间结案
关于取保候审至案件终结所需时间问题,这是一项难以预估的事宜,因为取保候审本身并不意味着案件就此结束,实际上,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一年。
在此期间内,若符合逮捕法规定的标准,公检法机关可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被取保候审人进行再次逮捕,而重新逮捕后直至案件结束的确切时间则并无统一标准。《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
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后检察院不起诉多久通知家属
检察机关做出不予起诉决定之后,其通常会在一段合理的期限内,将结果告知被取保候审者的亲属。尽管其具体的时限尚未有明确且统一的法律规定,但一般来说,检察机关都会竭尽所能地尽早履行通知职责。通知的落实形式可能包括纸质文件的寄送,亦或是电子邮件或电话的直接沟通,视各家检察机关的内部工作程序和实际状况而定。若您身为亲属,长期未能接到通知,您可以寻求检察机关的详细解释及说明。值得提醒的是,无论是法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不起诉、基于量刑适当的酌定不起诉,还是因事实无法查清的证据不足不起诉,它们各自都有着独特的适用条件与法律后果。
取保候审与缓刑无直接时间关联。取保是强制措施,缓刑为刑罚执行方式。缓刑判决依据案情,包括罪行类型、严重程度、社会影响、被告人供述、悔过及再犯风险。若犯罪情节轻、悔过明显、无再犯可能且缓刑不危害社区,被告人或可获缓刑。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