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虽已过去一整年期限,然而嫌疑人仍有可能面临再度被捕的风险。在取保候审期间内,如若发现被保释者存在新的犯罪行为或严重违反取保候审相关规定等情况,公安部门或检察院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有必要对其实施逮捕措施。
然而,倘若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案件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调查工作,证据确凿且足以证明嫌疑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无法有效防止社会危害性的发生,那么嫌疑人也将可能面临被逮捕的命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
【逮捕的条件】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认罪认罚等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二、取保候审到期后一般会怎么处理
在取保候审期限届满之后,通常会按照以下几种情形予以办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取保候审的保障期限最长可达一年,若超出此期限且未经相关申请延期或取消程序,则可视作自动解除了;
其次,如果相关当事人并未收到有关部门关于后续处理的通告,他们有权向公安机关咨询了解有关情况,或者等待进一步的信息。
若经过一段较长时期仍无任何反馈,那么这可能暗示着案件已经撤销;
最后,对于那些处于取保候审状态的犯罪嫌疑人,若基于案件具体进展出现了变化,应立即着手调整其强制措施,或者完全终止取保候审。《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期限是什么意思
取保候审的期限,实质上即为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进行保释候审的最长期限设定。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对于取保候审的时长设定做了严格的框定,不得超出12个月的时间范畴。这一权利的行使期限,从取保候审的决定执行之日起开始计算并延续下去。保释候审,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手段,其首要任务在于确保各类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推进,同时也为刑事被告人提供适度的人身自由度,减轻其在诉讼过程中的压力与困扰。在保释候审的有效期内,被保释者需绝对遵循相关的行为准则,例如未经执行机构明确批准,不得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城市或县区;若个人住址、工作单位以及联系方式发生任何变化,必须在24小时之内向执行机构进行汇报等等。如果在保释候审的期限即将到期之际,事例尚未侦破完毕,那么应立即解除保释候审的状态,或者采取其他更为适当的强制措施来替代。
取保候审期满一年,嫌疑人仍可能被捕。期内若发现新犯罪或严重违规,公安、检察院可决定是否逮捕。若案件已调查完毕,证据确凿,且取保候审不能防止社会危害,嫌疑人亦可能被逮捕。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