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仲裁期间可以辞职吗
然而需注意的是,即使在仲裁过程中劳动者选择了离开,也并不影响其对自身权益的依法维护与主张。但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必须严格依照规范的离职程序进行操作,以确保所有事项均得到妥善处理。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无论何时提出辞去职务,劳动者都有权利向用人单位索取应得的劳动报酬以及经济补偿等法定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劳动仲裁期间受到威胁怎么办?
针对任何遭遇威胁的情况,当务之急是务必及时收集并保存相关证据资料,然后迅速向当地公安机关进行报案。
在接到报案后,本应由各级公安机关成立专门机构来受理此类事件并对其是否具有立案标准进行严格审查。
若经审查判定该事件并不符合立案条件,那么公安机关将依法对涉案人员做出相应的治安处罚,或者将案件移交给相关执法部门;
反之,如果事件符合立案标准,公安机关将会对其立案,进而进行深入且合法的侦查工作,以搜集更多的证据,从而完成破案任务,制裁潜在的犯罪嫌疑人。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无论是公民主动发起的扭送、报案、控告、举报行动,还是犯罪嫌疑人因害怕被追责而自行到达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的行为,公安机关都必须立即接受,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并制作详细的笔录文件。
在此过程中,公安机关需要经过严格审核,判断此举是否足以对当事人进行刑事处罚,若是认为尚不足以构成足够的刑事处罚,则公安机关有权依法对此类事件进行行政处理,或者将其移交给相应的职能部门。
而对于那些已经产生了控告人的案件,一旦公安机关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他们就应当制作统一的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内将这份通知送达到控告人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三、劳动仲裁强制执行也拿不到钱怎么办
如果在劳动仲裁裁决被强制执行之后仍然无法获得相应赔偿款,可以采取下列手段进行维权:首先,应深入调查被执行人的资产状况,搜集并向法院提交相关证据。其次,考虑申请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者黑名单,以限制其高额消费能力等活动。再次,若发现被执行人存在伪造或隐瞒财产等不当行为时,应当立即向法院发起诉讼,请求依法撤销其违法行为。第四,借助各方力量积极与被执行人协商,探索双方都能接受的合法解决方案。此外,要持续关注被执行人的最新动向,并定期向法院汇报,配合推进执行工作。最后,若遇到法院拒绝执行或执行效果不佳的情况,有权向上级法院提出投诉或申诉。
劳动者在劳动仲裁期间可自由辞职,辞职不影响其维护合法权益。但离职需遵循法定程序,确保事务妥善处理。同时,无论何时离职,均有权向雇主追讨劳动报酬及经济补偿等法定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