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采取保释在家等待审判之后若被判定应实际服刑,那么收监的具体流程一般如下:审判机构做出有罪裁决并确定实际刑期后,将会发送相关的法令文件给地方公安机关或者是关押场所(看守所)。
而当地的公安机关则会根据审判结果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将罪犯送往监狱开始执行刑罚。
在这个收监的过程中,会对罪犯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同时也会对其个人物品进行详细的清点与整理。
整个收监的执行过程通常会非常迅速,以保证判决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罪犯被交付执行刑罚的时候,应当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后十日以内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监狱或者其他执行机关。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依法将该罪犯送交监狱执行刑罚。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被交付执行刑罚前,剩余刑期在三个月以下的,由看守所代为执行。对被判处拘役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
对未成年犯应当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
执行机关应当将罪犯及时收押,并且通知罪犯家属。
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执行期满,应当由执行机关发给释放证明书。
二、取保候审期限的规定有什么
关于取保候审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指出:
人民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针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方实施的取保候审措施最长时限不能超过十二个月;
而对于监视居住这一强制手段来说,最长不得超越六个月。
同时也需要强调的是,在所有取保候审及监视居住的过程中都不可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与审理工作。
若在后续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应减轻、免除对当事人的刑事责任负担,或者是条件已经成熟,达到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标准上限的,相关部门应当立即依法解除了这些措施。
而在正式解除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措施后,必须要及时向受案人、监视居住人及其关联单位进行通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开庭是否需要请律师
在取保候审阶段结束之后,是否需要聘请律师出席法庭审理,这主要取决于多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事例的复杂性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倘若事例的事实脉络清晰明了,证据确凿无疑,且法律适用问题明确无误,那么您或许可以独自应对。然而,若是事例中存在众多的争议焦点,牵涉到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以及证据认定等问题,那么律师的专业协助将显得至关重要。其次,我们要权衡自身具备的法律知识储备以及诉讼实践能力。如果您对法律程序并不熟悉或者对辩护策略的掌握存在困难,律师则能够借助其丰富的专业经验为您提供高效有力的辩护来捍卫您的合法权益。再次,律师有能力与检察官、法官展开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协商,从而争取获得更为宽宥的量刑建议以及理想的裁决结果。综上所述,尽管聘用律师会为充分保障您的诉讼权利以及合法利益带来便利,但是最终的决策过程应当根据具体的事例情况以及个人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
审判定罪后,法院向公安或看守所发送执行文件。公安依据判决,送罪犯至监狱服刑。入狱前,罪犯接受健康检查,个人物品被清点。执行迅速,确保判决落实。全过程依法进行,保障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