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有精神病敲诈会不会被判刑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实施敲诈行为后,是否会被判刑?
涉及到精神疾病患者实施诈骗行为是否应被判处刑法的问题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由于精神病患者的辨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可能会受到疾病影响,因此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具有间歇性发作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神志清醒状态下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应当依法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但是,若对尚未完全失去辨认与控制能力的精神疾患者实施诈骗行为,并且造成了不良后果,可依照法律规定适当减轻或从轻进行处罚;
然而,对于已发展至完全失去辨别和自控能力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如果其在发病期间实施了诈骗行为且产生了危害性结果,则不会被判定为承担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患有精神病可起诉离婚吗
作为精神疾病患者的一方,在法律程序中不能主动提出离婚请求。在此情况下,患者的父母有义务按照特殊的司法程序向法院提交申请,请求确认其民事行为能力。根据审核的结果,将进一步明确该患者能否自行发起离婚诉讼或是否需要变更监护人及由何者代表他进行诉讼等事宜。倘若经过法院的特别程序认定患者为限制性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么他们有权直接提起离婚诉讼。但需注意的是,尽管如此,此类人群尚未全部丧失其判断力,故是否决定离婚仍由患者自行决定。若经特别程序被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患者的父母则可以依法通过特别程序要求变更其监护关系。一旦监护关系得到变更,由新的监护人代某氏(指患者)提出离婚诉讼便成为可能。必须指出,根据现行法律规定,配偶在任何婚姻关系中都是已婚人士的首要监护人。因此,如果不进行监护权的变更,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原告与被告系同一人的情形。《民法典》第二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亲属;
(四)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三、患有精神病人犯了抢劫罪怎么判
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犯罪行为所面临的判刑依据及其情境颇为复杂。若在此类事例中出现个体在无法识别或无法控制自身行为的状况下导致危害效果产生,而且这些事实经过了法定程序进行科学鉴定并且得以确认,则该名个体无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然而,如果涉案人员系间歇性精神疾病患者,且在其精神状态完全正常的阶段发生犯罪活动,那么他将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就抢劫罪这一特定领域而言,通常会对犯罪者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的刑罚。如若该罪犯存在法定的加重量刑情节,则可能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同时还需要缴纳罚金或者被没收全部财产。在裁定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嫌疑人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到他们在犯罪期间的精神状态、犯罪情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此同时,司法机构将会借助专业的司法鉴定手段来确定这类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敲诈行为是否判刑需视情况而定。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在清醒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患者犯罪,可从轻或减轻处罚;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的患者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