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病监护人不管怎么办
精神病患者监护人的责任履行困境及解决途径
若精神障碍症患者的法定监护人未能尽职尽责,则其他具有法律追认权益的亲属或相关机构有权向司法机关提出申请,请求依法变更监护权人并追究其相应的民事责任。此类诉讼案件应当依照普通审判程序进行审理。
同时,当事人亦具备寻求改变现有监护关系的权利,这类特殊情况将依据特别程序予以审判处理。在大多情况下,如需同时追求民事赔偿责任与变更监护关系的双重目标,审判过程中应分别进行审理和裁决。
《刑法》第三十七条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二、精神病监护人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
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所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和所肩负的责任如下所示:
首先是为被监护者提供人身以及个人财产方面的周全防护,由于他们在民事行为能力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具有全面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能量,因而更易遭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冲击和伤害。
其次,监护人有权利进行对被监护人体财产的妥善管理和利用,具体方式可通过法合情理的方式进行。
此外,被监护人的民事活动和相关审判程序也可视情况由监护人代为处理。
第四项是监护人有义务对被监护者进行教育和照料,以确保他们能够享有身心的健康,保持稳定和谐的日常生活状态。
最后,监护人还需对被监护者可能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负责,这就包括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依据法律规定,监护人依法行使监护权,享有法律保护;
若监护人未能尽到保护被监护人权益之责或是侵犯了后者的权益,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外,若因监护人的违法行为或不当行为导致被监护人遭受财产损失时,还需给予足够补偿。《民法典》第三十四条
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三、精神病监护人员怎么判
关于确定精神病人监护人的资格流程,通常遵循如下规范操作的指导原则:首当其冲的是,我们需要根据监护人的实际监护能力进行分析,其内容涵盖了监护人身体健康状况、财务收入水平以及其与被监护人之间的亲密程度等多项因素。通常情况下,历来优先选择作为监护人的主体按先后顺序分别为:配偶;接着是父母,年龄必须达到成年人标准;再者是成年的子女及其他直系血亲或旁系血亲等。倘若因确定监护人的资格问题产生争议,则应由被监护人居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当地的民政部门来进行指定。假如对于指定的监护人存在异议,当事人可向所在地区的人民法院提交订定监护人的申请。在此过程中,人民法院会在综合评估各项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确保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从而使被监护人能够享受到妥善的照顾与管理服务。同时,监护人有义务履行其监护职责,维护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财产权利及其他合法权益。若监护人未能尽职履行监护职责,或侵犯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
精神病患者监护人不尽职,其他亲属或相关机构可申请变更监护权并追究其民事责任。案件按普通程序审理,当事人也可寻求改变监护关系,特殊情况按特别程序处理。如同时追求民事赔偿和变更监护,应分别审理和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