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及相关规定
依据我国刑法关于职务侵占罪的规定,立案追诉标准主要取决于所占据财产的价值。若职务侵占行为涉及财产价值超过六万元,则必须进行立案追诉。犯罪嫌疑人可能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处罚。因此,可以理解为,按照这一标准,职务侵占最低犯罪金额需达到六万元以上,否则无法启动立案程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涉案金额尚未达到法定标准,通常情况下不会启动立案程序。
根据我国相关司法解释,法定标准为六万元以上。只有当犯罪金额达到这一标准时,才能予以立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职务侵占罪中的客观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该罪责乃指公司、企业或其他机构中的员工,滥用自身职位上所赋予的职权,将原本属于本单位的公款、物品擅自攫取据为己有,且数额较大者所触犯的犯罪行为。
职务侵占罪的主要特征在于,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机遇,将本单位的财产非法据为己有,且数额达到一定门槛值。
故要认定某行为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其客观情况必须满足以下三项基本要求:
1、行为人确实充分地运用了其在职务中所享有的权利与方便。
所谓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其在任职期间担任领导、管理甚至监督本单位财产的权力;
或是借助于这种权力来指示、引导手下或者利用其他人员与职务、岗位相联结的权限;
再者就是通过掌控、支配他人的权力,或者利用那些自然或人为地对自己产生依赖的人员的职权;
2、行为人实施了侵占行为。
此所谓本单位财产,狭义上是指单位按照法律法规所保留的那部分财富,具体包含本单位以其名义或者虽不在名义之下却也是本单位所拥有的全部物质财产权、无形财物权和债权。
客观来说,“将本单位财产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应当理解为,行为人采用各种手法,如侵吞、窃取、欺诈等途径,将本单位财物变为个人所有,同时这也包括将那些已经合法获得的财产作为自己的物品进行处分;
将资产暂时保存,然后转为私人控有;
或者虽然没有占据单位物资,但是通过利用职务便利骗取、窃取、侵吞、私自分配等方式使其转化为私人所有的情形。
综上所述,职务侵占过程中的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径大体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别:
(1)侵吞行为。
指行为人通过职务便利,将自己所管理、掌管、使用的本单位财务直接据为己有的行为。
(2)非法占有的窃取形式。
这是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用隐蔽的方式私自占有本单位财物的行为。
(3)非法占有的欺骗形式。
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依靠编造假象隐瞒真实情况,从而非法获取本单位财物的行为。
(4)其他形态的非法占有。
这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采用除了侵吞、盗窃、欺骗以外其他方法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行为。
3、行为人非法占有本单位的财物的价值达到了法定标准。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非法占用公司、企业等机构财物在5000元到2万元之间的视为数额较大,倘若满足这个标准即可判定为职务侵占罪。
如犯此罪行,数额较大者,应负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罚;
若数额巨大,则应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且可以附加没收个人财产。《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在我国的上海地区,对职务侵占罪(也称之为挪用公款、挪用资金罪)量刑的标准主要取决于该犯罪行为所涉及到的侵占金额与犯罪情状的严重性这两大因素。对于涉案金额较高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是拘役的严厉惩罚,并且还需要承担相应的罚金责任。在此过程中,"数额较大"的定义通常是指涉案金额在六万元人民币以上至一百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情况。而对于那些涉案金额更为庞大的罪犯,他们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严厉制裁,同样需要承担罚金责任。在这个范围内,我们通常将"数额巨大"定义为涉案金额超过一百万元人民币的情况。若犯罪嫌疑人存在多次职务侵占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等恶劣情节,那么他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法律制裁。然而,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够主动投案自首、提供重要线索协助破案、积极退还赃款等良好表现,那么在量刑时,法院将会依法给予其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宽大处理。
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通常依据侵占财产的价值,若超过六万元则须立案追诉,犯罪者可能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低于此金额通常不会启动立案程序。我国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了六万元为法定标准。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