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肇事罪规定有哪些
关于交通肇事罪的相关法律条文,主要是涉及到对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的惩戒,若因此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他人严重伤害甚至死亡或使得公共财产与私人财产遭受巨大损害者,将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处罚;
然而,如果在交通运输肇事后存在逃避责任的行为,或者给社会带来了更为恶劣的影响和后果(如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那么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制裁;对于那些在逃逸过程中直接导致他人死亡的犯罪分子,则需承担更为严厉的刑法惩罚——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交通肇事罪是什么如何认定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它规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之中,其定义是指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从而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一种严重违法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需要满足四个因素:第一,犯罪主体:即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并达到法定年龄(年满16周岁)的自然人;
第二,犯罪客体:指向的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第三,犯罪的主观心态:应为过失,具体包括疏忽大意与过于自信两种情形;
最后,犯罪的客观表现形式:主要呈现为行为人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违规操作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
例如,行为人可能明知道一些特定的行为存在隐患(比如酒后驾车、超过承载限度的行车等等),却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依然实施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总之,交通肇事罪的主客观条件都应符合上述规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交通肇事罪不谅解会怎么判
在涉及交通肇事罪案件中,倘若被害方未能予以谅解,那么法院在量刑时将依据全案各种事实因素进行周密审慎的衡量判断。
一般而言,积极地寻求赔偿并且获得被害方的谅解,往往是衡量是否能够从轻判决的一项重大依据。
然而,若尚未取得谅解,那就意味着需要在法定刑度范围内,承受可能更加严厉的刑罚制裁。
例如,针对普通的交通肇事犯罪行为,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但是,若是存在逃逸或者其他特别严重恶劣情形的话,则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至于因逃逸导致他人死亡这一情况,应该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尽管没有获得谅解并不足以直接决定具体的刑期,但是无疑会对量刑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法院将会全面综合考虑事故责任的明确认定、犯罪情节轻重程度、以及悔过自新的真实表现等诸多因素,以确保作出公平正义的判决结论。
交通肇事罪涉及违反交通法规,导致重大事故、伤亡或财产巨大损失者,处三年以下徒刑或拘役。逃逸或情节恶劣者,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徒刑。逃逸致人死亡者,处七年以上徒刑。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