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藏、包庇罪,是指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已经被判定为犯罪的人,却仍然为其提供隐蔽场所、财务支持,协助其逃避法律制裁或者提供虚假证明以进行包庇的违法行为。
而伪证罪,则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员对于与案件具有重大关联性的情节,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材料,意图陷害他人或者掩盖犯罪证据的行为。
窝藏、包庇罪主要针对的是帮助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责任或者提供虚假证明进行包庇的行为;
而伪证罪则特指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相关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等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
【窝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二、窝藏包庇罪既遂一般如何量刑
若情节较轻,则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等惩罚;
情况较为严重者,需被判罚三年以上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事前已有预谋筹划,那么这将被视为共同犯罪的一部分来进行审判。
刑期方面,拘役最长可达六个月之久,而管制最长不过两年。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构成窝藏、包庇罪时,比须须确认行为人实际进行了窝藏或包庇犯罪分子的相关行径;
此举的确干扰到了司法机构对于各类犯罪事件进行刑事追究和刑事执行的正常运作;
并且要求行为人必须是出于主观故意并以普通民众身份实施,且环节必需依法处理。
包庇罪与伪证罪之间往往易产生混淆,伪证罪通常指的是故意提供虚假证明,以帮助犯罪分子隐瞒罪证的行为,这种情形与窝藏、包庇罪确实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然而两者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从法律规定来看,本罪仅适用于一般主体;
而伪证罪则属于特殊个体范畴,特指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员等特定职业人群。
其次,本罪的发生时间不受任何限制;
相比较之下,伪证罪的成立则必须限定于刑事诉讼过程之中。
再者,本罪的实施方式主要表现为促使犯罪分子成功藏匿或是采用其他形式的庇护,以躲避刑事司法系统的追责;
而伪证罪所掩盖的内容则重点关注与某桩案件有着密切关联的犯罪情节。
此外,无论是尚未判决的犯罪嫌疑人,还是已经定罪的罪犯均可成为本罪的窝藏、包庇对象;
相比而言,伪证罪的保护对象则仅限于尚未判决的犯罪分子。《刑法》第三百一十条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三、窝藏包庇罪情节严重如何认定
关于窝藏、包庇罪情节严重要如何确定的问题,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综合考虑:首先,被窝藏、包庇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依法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的刑事处罚。其次,如果涉嫌窝藏、包庇多名犯罪人员的话,那么其情节就会相对更为严重了。再者,如果行为人屡次实施窝藏、包庇行为,那么其情节无疑将更加恶劣。最后,如果窝藏、包庇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发生,那么这也将构成加重情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认定标准可能受到所处地理区域以及个案具体情况的影响,进而存在差异性。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类问题的判定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案情以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
窝藏、包庇罪指明知他人犯罪,仍提供藏身和财务支持,助其逃避法律制裁或作假证。伪证罪则是在刑事诉讼中,证人等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意图陷害或掩盖犯罪。两者均违法,但窝藏、包庇重在逃避责任,伪证罪特指诉讼中的作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