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又特殊的群众受到了我国劳动安全的保护。工伤保险是劳动者都应当享受的待遇,它对于每一个劳动者都尤为重要。那么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是怎样的呢?农民工工伤保险有哪些问题?农民工工伤保险还有什么完善措施呢?下面由律图小编为您进行详细的介绍。
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期间,农民工由于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天津市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规定》第九条明确,经天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为工伤的农民工,享受以下工伤保险待遇:
1、工伤医疗待遇。包括治疗工伤费、康复性治疗费、辅助器具配置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外地就医所需交通食宿费。
2、伤残待遇。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4、工亡待遇。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伤害后,应当立即向用人单位报告。用人单位应在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同时向单位所属社会保险分中心备案。同时,应到定点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救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待伤(病)情稳定后及时转到协议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家不断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架构与设计的背景下,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认知、参保率和权益维护等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一)农民工是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病的高发群体,也是工伤保险漏保的主要群体
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工伤事故发生数,较2001年分别增长了23%、17%和16%,死亡人数分别增长了12%、15% 和24%,而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大多在上述高风险行业工作,受到的职业危害风险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而他们往往又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因此,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往往无法享受工伤赔偿的权益,大部分治疗康复费用由农民工自己承担,造成一定的家庭贫困。在治理建筑行业工伤事故方面,广州市采取了项目参保、实名享受、待遇相同、辖内同保!的参保模式,使其更适合建筑业工人流动性大、参保率低、事故频发的特点,突破了建筑农民工参保人数少的难点,至 2008年12月,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已达16.91万,占这些行业参加工伤保险总人数的85.74%。
(二)工伤保险费费率分类较粗糙,不够精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确定不同的行业费率。但是,在制度实践中,由于管理理念、管理成本、管理技能和制度执行成本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省市只是简单地对不同行业的工伤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进行划分,导致工伤保险费率分类简单粗糙,不够精细,影响企业对费率的认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参保积极性。按照广州目前工伤保险费征收比例,确定工伤保险费是根据一、二、三类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分别按上年度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5%、1.0%、1.5%的比例予以征集,将行业工伤风险由四类调整为三类,比国家规定缴费上限2.0%降低到1.5%。但是,不同的行业差别非常大,仅划分为三类显得粗糙,不能有效激励参保主体企业进行工伤预防和劳动安全环境构建,需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做法结合不同企业和行业特点进一步精细化。
(三)理赔程序繁琐和人员设置不足影响程序公正性及索赔时间
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一千美元,社会发展将进入社会矛盾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凸显期。在这一时期,政府将朝服务型政府转型或发展,政府内部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将处于应对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部门扩张状态。在实践中,由于劳动力价值或人的价值的相对提升,农民工对工伤保险服务的需求得到发展,政府应该对这种服务需求做出应有的回应。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面临参保率不高、保险费率分类粗糙、五险捆绑同征的政策规定与农民工先行参加工伤保险的政策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农民工基本劳动权益保障的缺损,不利于农民工有效融入城市,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稳定目标的实现形成挑战。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策略
构建合理有效工伤预防制度体系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有效的工伤预防制度安排是保障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有效性的首要机制与重要前提。工伤预防比工伤赔偿和康复更为基本,更能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优化工伤预防的经费投入结构,加强对高风险行业的检查、监测和监控等方面的投入。通过科学预算确保工伤预防的宣传、教育培训经费,并确保工伤预防的科研经费等工伤预防实施项目经费和对工伤伤残人员职业康复训练经费的及时到位。
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及时实现通过制度创新规范
用人单位在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及时组织农民工进行有效抢救的责任。因企业组织抢救不及时导致受伤职工出现不良后果并有确凿证据予以证明的,对企业进行严厉的行政处罚并追究企业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一些企业不配合导致农民工取证困难的,视为用人单位恶意逃避责任,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相关情况要求相关企业增加责任承担的比重和力度,并对其做出相应的行政处罚。
科学合理地细化工伤保险费率和浮动费率
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工伤保险的保险费收取比例和浮动费率制度,深入调查研究工伤事故发生率、发生行业、工伤保险费支付概率,并借鉴商业保险的意外伤害险的费率设置的科学之处,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伤保险费收费比例、工伤保险浮动费率,以减轻企业不必要的负担,增强企业参保和增强工伤预防的积极性。
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有效促进工伤康复
异地务工农民工在因工致残后宁愿选择返乡治疗,主要是广州进行工伤康复成本较高、农民工对康复后重返工作岗位没有信心和求职农民工供大于求等原因使得他们对重返工作岗位缺乏稳定和有利的预期。因此,一方面,可积极宣传通过工伤康复成功返岗的案例,并对因工致残康复的职工积极予以接收的企业在企业工伤保险费、税费缴纳等方面给予较大力度的优惠措施激励相关企业招聘工伤康复员工,从而促使更多的因工致残的员工参加工伤康复。
优化预防-康复-补偿模式结构
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制度结构,对预防-康复-补偿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坚持工伤预防优,健全工伤康复指导,确保经济补偿充分,为农民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伤保障长效机制。在工伤补偿方面,在现有体制下,应强化执行力,创新制度和管理模式使农民工能及时获得充分的工伤保险补偿费用。坚持先治疗康复,后评残补偿的工伤保险原则,做好工伤农民工的工伤康复使其尽可能回归社会和生活。
加强工伤保险政策宣传,促进农民工政策认知
加强对工伤保险政策制定、运行、技术支持、监管与评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创新宣传形式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工及企业对工伤保险的认知。调查显示,农民工对工伤保险政策存在认知误区,同时,通过与高等院校等科研单位合作,加大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设计、运行、技术支持与监管评估等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为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或政策提供科学、全面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鼓励和尝试社会组织参与工伤保险
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表明,有效的社会治理格局应是多中心治理格局。因此,在工伤保险方面在政府与企业负有主要职责的前提下,应该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工伤保险的经办和服务。社会保障事务将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和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扩张而趋向于蓬勃发展,在有限和有效政府的目标假定下,要满足公民对社会保障服务的扩张性需求,必然要借力于社会组织。德国和法国是通过社会团体来管理与运营工伤保险业务的典型代表。
通过以上内容,相信您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待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各地对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费用承担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农民工可了解当地的政策进行具体的分析。如果您有更多劳动纠纷方面的问题,可向我们律图律师寻求专业的法律建议,我们将真诚的为您解答各类法律问题。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