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官司不知对方住址,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委托律师凭合法手续和正当理由到公安机关查户籍信息;从对方曾用地址、工作单位、亲友处打听线索;借助公共信息平台如房产登记信息查找。若对方故意隐瞒致诉讼困难,可申请公告送达法律文书,公告期满视为送达,法院缺席审判,但会延长诉讼周期并产生公告费,要多收集住址信息保障诉讼顺利。
普通共同诉讼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诉讼标的属同一种类,经法院认为可合并审理且当事人同意的诉讼。同一诉讼主体有不同诉讼标的时通常可一同诉讼,能节省资源、提升效率。但各诉讼标的须在同一法院管辖范围内且适用同一诉讼程序,若关联度低则不宜合并,应依具体情况判断,保障当事人权益。
保全费并非仅保护原告财产,其目的是在诉讼中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防止被申请人转移、藏匿、变卖财产致判决难执行。诉讼期间,原告或申请人申请财产保全需缴纳,法院依保全财产金额等确定数额。若申请错误,申请人要赔偿被申请人损失。缴纳保全费能保障诉讼和判决顺利进行与执行,维护双方权益。
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时间不行使权利,将失去请求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制度。案件过诉讼期,权利人通常丧失胜诉权,但实体权利未必消失。如义务人自愿履行不能以时效届满抗辩,存在时效中断、中止时需重新计算或延长。遇到案件过诉讼期,要具体分析案件细节与法律规定来确定能否维权。
若察觉诉讼费负担错误,应立即联系相关法院,说明实际情况并提交证据,如案件实情、费用计算依据等。法院审查属实后会启动纠错流程,重新核算并调整诉讼费,多退少补。处理中要保留好证据及沟通记录,按法院程序和规定时间申请,确保及时有效处理,这有助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通常诉讼费由败诉方承担,如欠钱纠纷中原告胜诉,诉讼费一般由被告承担。但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要依据法律规定和案件实际情况。在合同纠纷里,若合同有诉讼费承担约定则依约执行;诉求部分支持、部分未支持时,诉讼费按比例划分。可见,诉讼费承担主体不固定,需具体分析确定。
民事诉讼中,被告明确地址不是起诉绝对必备条件。只要有明确被告信息如姓名、性别等能确定身份,有具体诉讼请求及事实理由,法院就会受理。不知被告居住地址,可通过多种方式查找,或注明由法院调查。但若无法确定被告基本身份信息,法院可能不受理。所以无被告居住地址仍可能起诉,要尽力获取信息保障诉讼顺利。
通常未开庭起诉的诉讼费能退一部分。法院审查决定退费的,应在法律文书生效起15日内退还当事人。退费比例依案件情况而定,如是否用简易程序、有无撤诉等。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已交诉讼费不退;原告撤诉,法院裁定准予的,诉讼费退一半,裁定按撤诉处理的,一般不退。诉讼费退还依诉讼进程和法院裁定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