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要如何认定扒窃行为

帮助5人 3.7w浏览 匿名 2020-10-05 安徽阜阳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律师解答 共1条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司法实践中一般理解为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为扒窃。刑法修正案
    (八),明确将扒窃以列举的方式成为盗窃罪的罪状之
    一,是行为犯,只要实施了扒窃行为,就构成犯罪,不论窃得财物多少。认定扒窃行为,应重要把握两个特点:
    1、地点性特征,即发生的地点是车站、码头、广场、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或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2、扒窃的对象是受害人随身携带的财物,既包括带在当事人身上的财物,如口袋中的钱包、手机等,也包括随身带在身边,伸手可及的地方的财物,如当事人吃饭时放在餐桌上的手机、挂在椅子背上衣服中的钱包等。相关知识:携带凶器盗窃的“凶器”应为两类一类是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如枪支弹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这些在办案实践中应当由规定的部门进行鉴定。另一类是为盗窃而准备的凶器,不属于国家管制的器具,如棍棒等。对于携带凶器的目的的非法性,必须是为了在盗窃中为抗拒抓捕等目的,否则,若只是为了实施盗窃方便,为顺利实施盗窃创造条件而携带剪刀、钳子等工具,只是一般的作案工具,不应认定为携带凶器盗窃。
    全文
    14 2020-10-05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3612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要如何认定扒窃行为
一键咨询
  • 154****680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186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021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黄山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665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铜陵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787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马鞍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711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805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253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合肥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438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黄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60****470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542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黄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276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776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滁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078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芜湖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芜湖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183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541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芜湖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合肥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212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644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蚌埠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673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池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铜陵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滁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501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池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782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六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400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合肥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安庆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马鞍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704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230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合肥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388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625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安庆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宣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马鞍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蚌埠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蚌埠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黄山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062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871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宣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211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合肥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372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014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池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035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584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池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合肥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马鞍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池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208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328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黄山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南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北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076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354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656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521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663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053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铜陵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030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池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525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607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阜阳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537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六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115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马鞍山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600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黄山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381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214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053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滁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铜陵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无锡181****4199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连云港134****2577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泰州177****8201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多次盗窃该如何界定,怎么认定多次盗窃行为?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第4条规定:对于1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如何认定?
出现以下情况即可认定:有的被告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虽未达到数额较大,但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情节严重的。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盗窃假币后持有、使用行为怎样认定?
如果盗窃、抢夺的货币中夹杂假币,并且真货币数额较大、假币数额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持有、使用假币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可按盗窃、抢夺罪论处。反之,如果盗窃抢夺的假币数额较大。真币数额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不构成盗窃、抢夺罪,可按持有、使用假币罪论处。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2w人正在咨询
如何认定商标侵权行为
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10w+浏览
知识产权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7683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商标侵权行为如何认定?
商标侵权行为是指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1、使用侵权行为的认定使用侵权指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
10w+浏览
知识产权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