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判定肇事逃逸的依据是什么

帮助5人 3.8w浏览 匿名 2021-03-30 双鸭山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律师解答 共1条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及其构成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义一直尚未统
    一,这无疑给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带来了困难。目前就法律、相关司法解释以及学术界的探讨来看,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是根据1995年6月20日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第2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逃逸”即是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第二种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称“解释”)第2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
    (1)至
    (5)项规定的情形之
    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第三种是陈兴良《刑法疏议》中指出的,“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不依法报警保护现场等待处理,而是私自逃跑,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

    应当讲,这三种表述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未能全面地概括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含义。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实践中,肇事者逃逸的动机也有其他表现,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这种情形必须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区别对待,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的,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等《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在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的第2条中表述为“逃离交通事故现场”,这样的表述是欠妥的。在司法实践中就有这样的情形即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虽然没有逃离现场(有的是不可能逃跑),但是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这种逃跑行为如何认定?显然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的,也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在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因此,对其处理不宜过重,具体把握尺度也宜宽不宜严,所以要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作必要的限定。但是笔者认为逃逸者既然选择逃逸即具有主观上的恶性,是一种犯罪行为,就必须按照罪刑罚一致的原则,对于把握尺度上必须严格。所以《解释》第3 条规定是较为合理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而不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全文
    14 2021-03-30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6501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判定肇事逃逸的依据是什么
一键咨询
  • 130****420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佳木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428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872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820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齐齐哈尔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齐齐哈尔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庆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546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324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024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双鸭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双鸭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鹤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248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鹤岗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齐齐哈尔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581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480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牡丹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104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673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481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伊春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252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748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103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齐齐哈尔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362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051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伊春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哈尔滨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伊春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哈尔滨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庆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153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377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415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201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632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牡丹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404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鸡西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307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七台河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632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佳木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大庆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哈尔滨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鹤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520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齐齐哈尔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673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608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287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435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433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伊春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哈尔滨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佳木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227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伊春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687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736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158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103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645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320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336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017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513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504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850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177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鹤岗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463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185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伊春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双鸭山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绥化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585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牡丹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牡丹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鹤岗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黑河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哈尔滨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154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566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无锡181****8007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沭阳180****2013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扬州135****5680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判定肇事逃逸依据标准是什么?
具有下列行为的应当判定为肇事逃逸: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10w+浏览
交通事故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酒驾肇事逃逸和肇事逃逸的量刑依据是什么
酒驾肇事逃逸和肇事逃逸的量刑依据是处三年到七年左右的有期徒刑,其实,酒驾肇事逃逸肯定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但肇事逃逸就不一定了,因为情节轻微的肇事逃逸并不构成犯罪,可酒驾肇事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交通肇事罪。所以,酒驾肇事逃逸和一般的肇事逃逸还是有区别的。
10w+浏览
交通事故
交通肇事罪什么时间立案
[律师回复] 解析:
关于交通肇事罪立案法规未作出明确的时效限制。
根据公安部门处理刑事案件流程规定,交警部门接获报案信息并进行现场勘查过程即视为受理案件阶段。经交警人员实地勘查、展开初步调查研究后,若判定该事件可归类于刑事案件范畴,则须起草立案决定书并向上级主管领导进行审批申请,待获得批准后方可正式立案。关于交通肇事罪的立案标准,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导致1人死亡或3人以上重伤,且负有事故的全部或主要责任;
2.导致3人以上死亡,且负有事故的同等责任;
3.造成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直接损失,且负有事故的全部或主要责任,但无力赔偿金额超过30万元人民币。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八条
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
对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
决定不予立案后又发现新的事实或者证据,或者发现原认定事实错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及时立案处理。
快速解决“交通事故”问题
当前6821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交通肇事罪判刑经过是什么
[律师回复] 解析:
若因触犯道路交通运输相关法律条规,导致发生了严重的意外事故,其中致使他人重伤或死亡,亦或是给公共或私人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者,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若在交通运输肇事之后实施逃逸行为或者经判定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者,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严厉处罚;而对于因为逃逸行为而导致他人死亡的罪犯,则将被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罚。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肇事逃逸法律依据是什么
肇事逃逸法律依据是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10w+浏览
交通事故
交通肇事罪主责会判多少
[律师回复]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主体需承担相应刑事责任,即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处罚。
若在交通运输过程中存在肇事后逃逸或者具有其他极其恶劣情节的情况,则应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严厉刑罚。
值得注意的是,若因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则应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以示严惩。
所谓“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国家交通管理法规,从而引发重大交通事故,致使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交通肇事罪构成要素是什么
[律师回复] 解析:
根据我国刑法典之规定,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犯罪主体必须是一般的自然人或法人组织;其二,该罪行的直接侵害对象是公共交通运输安全;其三,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应属于过失;
最后,从客观方面来看,犯罪行为人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由于其违法违规行为导致了比重大事故更为严重的后果,如致使他人受伤乃至死亡,或者造成严重的公共财产损失等情形。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2w人正在咨询
肇事逃逸依据主要是什么
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驾驶车辆的司机逃避法律责任,私下驾驶车辆逃离事故现场或弃车而去,属于肇事逃逸行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逃逸负全部责任。《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对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作出了详细说明。
10w+浏览
交通事故
交通肇事罪的交通肇事如何认定
[律师回复] 解析:
在法律领域中,该犯罪所侵犯的主要对象,便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具体地说,就是对那些在开展交通运输活动时,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规定而酿成重特大事故的行为予以严厉制裁。不仅如此,还需要严重关注对于公共财产以及私人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从客观角度来看,这种犯罪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进行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由于违反了相关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从而导致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并最终导致了人员的重伤、死亡,甚至是对公私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在犯罪构成要素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犯罪的主体通常是一般的自然人。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这种犯罪的实施者,因为它还需要满足其他一些特定条件。
最后,从主观层面上看,这种犯罪的实施者往往存在着过失心理,其中包括了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情况。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快速解决“交通事故”问题
当前6925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5869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什么肇事逃逸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肇事逃逸是一种很恶劣的犯罪行为,肇事逃逸一般都是说交通肇事逃逸罪,就是说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能够愤青事故的责任,但是肇事人不想承担责任,而直接逃逸的行为,交通肇事逃逸通常要比普通的交通事故判的更为严重。
10w+浏览
交通事故
交通肇事罪对司机怎么处理
[律师回复] 解析:
倘若因交通事故导致他人不幸身亡,身为驾驶者恐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同时需承担向死者家属支付死亡赔偿金之责任。在此过程中,肇事者如存在肇事逃逸行为,则可能被判定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而若是在事故中直接导致他人身亡的严重过失,其本人将面临最高达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然而,具体的量刑标准仍需依据案情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和裁定。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4)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5)严重超载驾驶的;
(6)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肇事司机不一定被刑事拘留,要看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鉴定书来判定。
符合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追究。
快速解决“交通事故”问题
当前6766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交通肇事罪自首怎么判定
[律师回复] 解析:
在处理交通事故的过程中,若存在下列特定情况,则通常可以被认定为自首行为:
首先是交通肇事发生之后,当事人积极主动地向公安机关报案,虽然并未明确表示自身即为案件的实施者,然而在案发现场并未离开,且在司法机关进行调查询问时,能够如实坦白交代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其次是明知他人已经报案,却仍然留在现场等候处理,在被警方逮捕时没有任何抗拒行为,并且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再者就是交通肇事者由于身体原因、受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而委托他人先行代替自己前往公安机关投案,或者通过电话等方式提前自首;
最后一种情况是,尽管并非出自交通肇事者本人的主动意愿,但是经过其亲属朋友的规劝和陪同,最终选择前往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法律依据:
《刑法》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
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大连超载交通肇事罪怎么处理
[律师回复] 解析:
针对违章超载现象,执法机构会出具相应的罚款和扣分处罚措施,若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触犯刑法,需承担刑事责任。具体的处罚标准将依据超载车辆及超载行为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
首先,罚款方面:
1.公路客运车辆如载客超出额定乘员范围,将被处以二百元至五百元不等的罚款;若超载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或违反规定载货,则将面临五百元至二千元的罚款。
2.货运机动车如超过核定载质量,将被处以二百元至五百元不等的罚款;若超载比例达到百分之三十或违反规定载客,则将面临五百元至二千元的罚款。
3.运输单位的车辆如存在超载现象且经过处罚后仍未改正,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将被处以二千元至五千元不等的罚款。
4.对于非营运性质的机动车超载行为,罚款金额为二百元。
其次,扣分方面: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超载行为将被处以拘役并处罚金。
此外,机动车所有人和管理者对客车超载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将按照危险驾驶罪的规定进行处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发生,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如果在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因逃逸导致他人死亡的,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条
公路客运车辆载客超过额定乘员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超过额定乘员百分之二十或者违反规定载货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货运机动车超过核定载质量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超过核定载质量百分之三十或者违反规定载客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有前两款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机动车至违法状态消除。
第九十条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处罚。
刑事拘留依据的写法怎么写
[律师回复] 解析: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公安机关对正在实施现行违法行为或构成重大犯罪嫌疑的人员,如存在以下任一情况,可依法采取先行拘留措施:
首先,该人员正处于预备犯罪阶段,或者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且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立即被公安机关察觉到;
其次,被害人或现场目击者明确指控其为罪犯;
再次,公安机关在其居住地或活动场所内发现了与犯罪有关的证据;
此外,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行为发生后试图自杀、逃离现场,或者已经开始逃亡;
再者,犯罪嫌疑人具有销毁、篡改证据,或者串通他人提供虚假证言的可能性;
最后,犯罪嫌疑人拒绝透露真实姓名和地址等个人信息,导致身份无法确认,同时还存在流窜作案、多次作案以及团伙作案的重大犯罪嫌疑。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
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
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