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

不作为犯罪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 2022-06-07 17:41:23
律师解答:
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直接规定,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
简单概括不作为犯罪,用六个字简述就是应为、能为、不为。
就其法律特征而言则具有隐蔽性、消极性、间接性和违法性等。
不作为犯罪的特征包括:
(一)违反法律直接规定。
是指《刑法》有直接规定的罪名,才构成犯罪,即罪刑法定原则:“法无规定不为罪”,严禁“类推”。
以《刑法》确定罪名为准。
(二)负有法定义务。
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具有作为义务而不作为的行为。
例如;母亲拒绝婴儿喂奶,造成婴儿死亡的。
属于不作为犯罪。
(三)拒绝履行的行为。
是指能够有条件作为,而拒绝履行作为的行为。
《刑法》第四百四十五条规定,战时在救护治疗职位上,有条件救治而拒不救治危重伤病军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伤病军人重残、死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要达到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四十五条
战时在救护治疗职位上,有条件救治而拒不救治危重伤病军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伤病军人重残、死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819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不作为犯罪是什么意思
一键咨询
  •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078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555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063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122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523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42****142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688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738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063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871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547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864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537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516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006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250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437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005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715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562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288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555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085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310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508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237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575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012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413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511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760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563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535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541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382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442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774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586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860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848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646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276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156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706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402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804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765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103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345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225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不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罪是一个意思吗?
不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罪不是一个意思,其中不作为犯罪是一种犯罪行为,当事人可能进行犯罪,也可能没有犯罪,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判断。但不作为犯是行为人的一种身份,已经证明了犯罪了。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真正的不作为犯是什么意思?
真正不作为犯是不作为犯的一种形式,对于真正不作为犯,其犯罪行为不一定要造成损害结果,只要符合法律上规定的不作为,犯罪就可以成立。真正不作为犯的罪名包括遗弃罪,暂时拒绝逃避服役罪,遗弃伤病军人罪等。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819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是什么意思
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是在可以履行义务的情况下而不去履行义务,造成了人员的伤亡或其他更严重的后果构成犯罪的行为。这种行为同样是违法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10w+浏览
刑事辩护
对非国家工作人员是否能成为贪污罪共犯的思考
[律师回复] 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够构成罪的共犯。主要依据是:
1、从我国刑法体例和语言逻辑结构特点分析,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仅仅是对单独犯罪构成要件的明文规定,并未包括共同犯罪。因此,一般主体能否构成特殊主体的共犯,应当说不是刑法分则所必须明确的问题,而是属于刑法理论的范畴,或者说,一般主体能否成为特殊主体共犯,并不是以分则是否明文规定为依据,而是应当根据刑法总则的规定并运用共同犯罪理论进行分析论证的。在的共同犯罪中虽然身份不同,但此时两者已经因为共同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的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成为一个整体,各共犯成员主观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共同的犯罪行为,各种行为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犯罪的成就是各共犯成员行为互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主体当然应当以特殊主体犯罪的共犯论处。
2、保证刑罚平衡的内在要求。罪和罪在我国刑法中规定在同一条款中量刑,刑罚种类和轻重完全相同,其社会危害性也是对等的。如果在罪中规定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的以共犯论处,而在罪中则不以共犯论处,对于同样是混合主体勾结的职务犯罪,如果不坚持同样的处罚原则,则难以保证罪行与刑罚的对等。
3、符合现代各国刑法和刑法理论。在混合主体的案件中,由于利用职务之便是罪实行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非国家工作人员不可能单独实施罪的实行行为,也不能与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罪的实行行为,但可以实施罪的组织行为、教唆行为或帮助行为,因此,它完全符合“无特定身份之人可以构成要求特定身份者为犯罪主体之罪的教唆犯、组织犯或帮助犯”这一现代各国刑法和刑法理论较为一致的主张。
4、“补充规定”关于罪、罪共犯的规定以及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款关于罪共犯的规定,均属“注意规定”,而非“特别规定”,即在刑法已作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而不是立法者对于刑法例外规则的拟制。因此,立法的演变不表明刑法取消了内外勾结的罪共犯。
快速解决“劳动纠纷”问题
当前6819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犯罪是什么意思?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犯罪集团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由三人以上组成。犯罪集团的成员至少在三人以上,两人不可能成为犯罪集团。在实际发生的案件中,许多犯罪集团的人数远不止三人,少者五六人,多则数十人、百余人。因此这里所说的三人以上,只是构成犯罪集团人数的最低限度。 2.具有较为固定的组织形式。这里所说的“固定”是指重要成员固定或者基本固定,犯罪的组织形式基本稳定。犯罪集团中有首要分子,又有一般成员,首要分子领导、指挥一般成员进行犯罪活动。一般成员以首要分子为核心,结合比较紧密。他们在实施一次犯罪之后,其组织形式仍然继续存在,不断地进行某种或者某几种犯罪活动。但是,犯罪集团的构成并不以事实上实施了多次犯罪为条件,只要查明各成员是为了进行多次犯罪活动而较为固定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实施犯罪,即使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一次犯罪活动,也不影响犯罪集团的成立。 3.具有一定的犯罪目的性。犯罪集团的各个成员基于共同实施某种或者某几种犯罪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这是区分犯罪集团与一般共同犯罪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一些人只是为了追求低级趣味或者出于某种陈规旧俗,经常聚在一起吃喝玩乐,散布落后言论,甚至从事一些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活动,不能认为是犯罪集团。 犯罪集团由于人多势众,犯罪时间长,作案次数多,犯罪气焰嚣张,横行无忌,手段凶残,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继续犯罪的危险性都很严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危险性,历来都是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
未遂犯是什么意思
[律师回复] 您好,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解答如下, 结果犯的未遂是什么意思 结果犯,“行为犯”的对称。又称“实质犯”。是指犯罪行为必须造成犯罪构成要件所预定的危害结果的犯罪。即以发生法定的有形的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必要要件的犯罪。依行为与结果的关系所划分的犯罪类型。如果只有一定的危害行为而无法定的危害结果,那么,对于故意犯罪来说是犯罪未遂,对于过失犯罪来说则不构成犯罪。结果犯的成立,要求在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在罪中,必须是的行为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才构成罪既遂,反之,如果基于的目的,但却未将被害人杀死,则为罪未遂。在过失犯罪中,如果行为与法定危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则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结果犯没有犯罪未遂的认定条件是什么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作为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实行行为的着手: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着手是实行行为的起点。应该从主客观统一的意义上把握着手:主观上,行为人实行犯罪的意志已经通过客观的实行行为开始表现出来;客观上,行为人已经开始直接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着手的主观和客观的统 一,反映了着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为认定着手实行犯罪提供了一般标准。 着手实行犯罪的共同特征: ①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已经同直接客体发生了接触,或者说已经逼近了直接客体。如拿刀对准被害人。 ②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是可以直接造成犯罪的结果的行为。如举枪瞄准被害人。 ③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客体的行为。 2、犯罪没有得逞,指犯罪的直接故意内容没有完全实现,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结果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以一定的物质性的犯罪结果作为其犯罪构成的客体要件的结果犯,应当以法定的犯罪结果是否发生,作为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志。如故意罪。 行为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以完成一定的行为作为其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犯,以法定的犯罪行为是否完成,作为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志。如罪。 危险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其犯罪构成要件的客观要件的危险犯,以是否造成了某种危险状态,作为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志。如破坏交通工具罪。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不作为是什么意思
我国法律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有很多相关规定的,我们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如果您生活中遇到了法律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本篇文章的内容来了解一些和不作为是什么意思相关的法律规定。
10w+浏览
合同事务
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分别的意思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我国刑法学界认为这只是对犯罪预备行为的描述,并非犯罪预备的概念。根据这一规定及有关刑法理论,犯罪预备形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相同的是三者都是犯罪过程中的形态。都不具备刑法规定了的一个完整的犯罪所具备的全部要件。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犯罪预备是在犯罪的准备阶段发生的。客观上犯罪人进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犯罪的预备活动;犯罪未遂是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时发生的。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行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行为;犯罪中止是在犯罪的整个过程当中,犯罪的中止必须而且只能发生在犯罪的预备阶段或者犯罪的实行过程中。如果犯罪即遂,就不能中止了。
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准备阶段,未能进展到着手实行犯罪;犯罪未遂行为也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结果没有发生;犯罪中止行为是由于犯罪分子一直以内的原因导致结果为发生。必须是自动中止或者是有效的防止结果的发生。
所以对于三者的区别,大家以后可以根据以下思路进行辨析:
首先,通过行为发生原因是意志以内的还是意志以外得导致来区分;
其次,通过行为发生的时间阶段来进行分析。
犯罪中止有“自动放弃犯罪”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两种类型。
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身意志而放弃犯罪的行为,所谓出于自身意志,是指犯罪分子出于自身认识的主观因素,而非出于非主观因素的外在因素而自动放弃犯罪的。如某人意欲行凶,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出于自身原因而放弃了行凶的犯罪行为,某人的行凶犯罪行为目的未达到,未达到目的的原因不是外在因素所致,而是在完全有条件达到行凶的犯罪目的之前,出于主观原因而自动中止,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出于自身的原因结束了犯罪行为,同时又积极作为、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某人意欲行凶,并向被害人背后猛刺一刀,致被害人重伤,丧失反抗能力,这时他完全有条件再向被害人刺一刀、二刀……,直到被害人死亡,但他在猛刺一刀后,由于自身原因,扔掉的刀,背起被害人直奔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被害人脱离危险并康复,犯罪分子在有条件杀死被害人时自动放弃行凶目的而积极抢救被害人,有效地制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我们家的表弟因为财产犯罪后来被公安部门给抓了,可能会面临判刑,财产犯罪是什么意思呢?
[律师回复] 1 抢劫罪
  
(1)概念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件【根据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构成要件由传统的四要件说,变成两要件,即客观构成要件和主观构成要件】
  A 客观要件
   当场
   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
   强取公私财物
  B 主观要件
   故意
   非法占有为目的
  
(3)抢劫vs故意杀人
  A 为继承遗产而杀害被继承人或其他继承人的,定故意杀人罪。
  B 抢财后,为灭口而杀人的,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C 由于其他原因故意杀人后,产生非法占有财产意图,进而取财的,故意杀人罪与侵占罪数罪并罚。【获取死人的财产,张明楷认为和获取遗忘物、埋藏物的性质相同】
  D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杀害被害人再夺取财物的,成立抢劫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杀人后取财——抢劫罪)
  
(4)抢劫vs 绑架
  只向第三者勒索财物的,绑架。
  直接迫使被绑架人交付财物,抢劫。
  绑架过程中又另起抢劫之意而当场取财的,张的观点是数罪并罚,司法实践是择一重罪,。
  
(5)抢劫vs 抢夺
  A 直接对物实施暴力,抢夺
  B 直接对人实施暴力,但该暴力不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抢夺。
  C “飞车抢夺”转化成抢劫的情形:
   逼挤、撞击或强行逼倒他人以排除反抗,乘机夺财的。
   因被害人不放手,而强拉硬拽夺财的。
   明知会造成他人伤亡后果,而仍然强行夺财,并造成轻伤以上后果。
  
(6)抢劫既遂条件
  获取财物或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
  
(7)抢劫罪处罚注意事项
  A “入户抢劫”是指,抢劫他人居住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
  B“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是指,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资金、有价证券和客户资金等。
  C“多次抢劫”指三次以上抢劫。
  以下情形,一般认定为一次犯罪:
  1行为人在同一地点同时对在场多人抢劫;
  2基于同一犯意在同一地点实施连续抢劫;
  3在一次犯罪中对一栋居民楼房的几户居民连续实施入户抢劫的。
  D实施抢劫后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不得假释。
  
(8)事后抢劫成立条件
  A 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罪。【张明楷认为,并不意味着事实上已经构成上述3罪的既遂,而是意味着行为人有犯上述3罪的故意与行为】
  B当场。
  C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D 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的目的是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
  
(9)事后抢劫的共犯
  A 甲与乙共谋盗窃,甲入室盗窃,乙在外放风
  1甲盗窃时抗拒抓捕而当场实施暴力,乙不知情,甲乙在盗窃范围内成立共犯,但对甲认定为事后抢劫,乙仅为盗窃。
  2甲乙刚逃离现场时,乙被抓获后当场实施暴力,甲不知情,甲乙在盗窃范围内成立共犯,对乙认定为事后抢劫,甲仅为盗窃。
  B甲单独入室盗窃被发现后,
  1逃离现场(盗窃已经既遂),逃离过程中,知道真相的乙为使甲逃避抓捕,与甲共同对他人实施暴力。两人成立事后抢劫共犯。
  2逃离现场(盗窃已经既遂),逃离过程中,知道真相的乙为使甲逃避抓捕,乙对抓捕者实施暴力,甲不知情。甲盗窃罪。乙构成窝藏罪,如果导致他人伤亡,则是杀人、伤害罪与窝藏罪的想象竞合犯。
  3甲对被害人腹部猛踢一脚,被害人极力抓捕甲,经过现场的乙接受甲的援助请求并知道真相后,也向被害人腹部猛踢一脚,被害人因脾脏破裂而死亡,但不能查明谁的行为导致脾脏破裂。乙与甲构成事后抢劫共犯,但是死亡结果只能由甲承担。
  C 17岁甲与13岁乙共谋盗窃,甲入室盗窃,乙在外放风
  被他人发现后,两人为抗拒抓捕共同当场实施暴力,乙的行为致人重伤。甲乙成立事后抢劫共犯,甲应对重伤结果负责,但由于乙具有责任阻却是由,仅追究甲抢劫(致人重伤)的责任。
  2 敲诈勒索罪
  
(1)概念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实行威胁,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件
  A 客观要件
   对他人实行威胁
   该威胁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而处分财产
   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
  B主观要件
   故意
   非法占有为目的
  
(3)敲诈vs 抢劫
  A 是否是当场
  B 暴力是否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
  抢劫:当场实施了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的暴力的行为
  
(4)敲诈vs 绑架
  是否实际绑架了被害人
  绑架必须是实际绑架
  3 盗窃罪
  
(1)概念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多次窃取的行为。
  
(2)构成要件
  A 客观要件
  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多次窃取
  财物,包括有体物和无体物。
  “他人占有的”
  1 事实支配领域内
  2 事实支配领域外,但可推知他人事实占有的
  3 特定场所,所有人或占有人在场的
  4 饲养的有回到原处能力或习性的宠物
  5 原占有者丧失了占有,财产为建筑物管理人或第三人占有
  6 他人事实支配,只需有抽象、概况的支配意识
  7 数人共同管理时,下位者没有获得高度信赖,归上位者占有
  8 封缄物打开为盗窃,整体占有为侵占
  9 死人财产
  1以抢劫为目的故意杀人后,当场获财,定抢劫;
  2以其他目的杀人后,产生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意思而获财,定侵占;
  3无关的第三者从死者身上取财,定侵占。(除行为人是在人活着时就想杀人取财外,只要是从死人身上非法取财,即为:侵占)
   窃取,是指使用平和(非暴力胁迫)手段,违反占有人的意志,将财物转为自己或第三者(包括单位)占有。
   数额较大或多次窃取
  虽然“数额较大”,但情节轻微,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不以犯罪论处:
  1 [已满16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 全部退赃、退赔
  3 主动投案
  4 被胁迫参加,没有分赃或分赃较少
  5 其他
  B 主观要件
   故意
   非法占有为目的
  
(3)盗窃vs抢夺
  第一所夺财物由被害人紧密占有,第二使用了非平和手段,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为抢夺,否则为盗窃。
  
(4)盗窃被判死刑的情形
  A 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
  B 珍贵文物情节严重
  4 诈骗罪
  
(1)概念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骗取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
  
(2)构成要件
  A 客观要件
  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财物
  B 主观要件
   故意
   非法占有为目的
  
(3)诈骗vs 敲诈
  A 使对方形成错误认识并产生恐惧心理而处分财产
  1 由欺骗手段引起,定诈骗。
  2 有胁迫手段引起,定敲诈。
  B 手段同时具备欺骗和胁迫的性质
  1 仅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定诈骗;
  2 仅使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定敲诈;
  主要是看被害人基于什么心态交出财物
  3 若是既产生错误认识,又产生恐惧心理,想象竞合,从一重。
  
(4)诈骗vs 盗窃
  A 被害人是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定诈骗;
  非处分行为,定盗窃。
  B 未取财时(未遂),行为人的行为足以使对方产生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定诈骗。
  C 从没有处分能力的幼儿、高度精神病患者出取财,不符合欺骗特点,被害人也无处分意识,定盗窃。
  D 机器如:ATM机不可能被骗,定盗窃
  E 受骗人是否有处分财产的地位或权限,若没有,则行为人成立盗窃罪(间接正犯)
  5 侵占罪
  
(1)概念
  A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委托物侵占】
  B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脱离占有物侵占】
  获取死人的财产,张明楷认为和获取遗忘物、埋藏物的性质相同,定侵占
  
(2)委托物侵占构成要件
  A 客观要件
   行为主体是保管他人财物的人(他人财物占有者)【身份犯】
   行为对象是自己保管的他人财物。【张明楷主张,侵占赃物的以赃物犯罪论处,若不知道是赃物而据为己有,则成立侵占脱离物的犯罪】
   行为内容是侵占
  【张明楷认为,“非法占为己有”与“拒不退还”表达的是同一个含义:将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变为自己所有的财物。】
  B 主观要件
   故意
   不法所有的目的
  
(3)脱离占有物侵占构成要件
  行为对象是他人的遗忘物或埋藏物
  【张明楷认为,不应区分遗忘物或遗失物,换言之,刑法上的遗忘物包含遗失物】
  
(4)侵占vs盗窃
  盗窃是窃取“他人占有的”财物,对自己占有的财物不能成立盗窃罪。
  委托物侵占只能是“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侵占脱离物只能是侵占遗忘物或埋藏物。
  
(5)侵占vs 诈骗
  非法占有为目的,欺骗被害人,使其交付财物给被害人“代为保管”,进而非法占有,
  定诈骗;
  接受委托代为保管他人财物后,对方请求返还是,虚构财物被盗等理由,使其免除返还义务的,定侵占。【仅侵害了被害人同一法益,事后欺骗行为属于为确保对同一被害人的侵占物而实施的不可罚事后行为】这就是财产犯罪是什么意思的解答,谢谢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819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过失的不作为犯罪是什么意思?
过失的不作为犯罪时在过失的状态下实施的犯罪,犯罪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主观方面的,行为人有一些必须要履行的法律义务但是没有履行造成了危害的行为,由于疏忽大意导致了损害的后果的行为。
10w+浏览
刑事辩护
犯罪中止是什么意思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特征 (一)及时性是指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从犯罪预备阶段开始到形成既遂阶段之前这段时间内,且犯罪又处于运动中尚未停止在预备形态或未遂形态。故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以及实行终了但结果尚未发生之前。 1、行为实行完毕是否就不存在犯罪中止呢?行为实行完毕要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在危害结果发生之前,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如果结果已出现,为既遂,但可以作为量刑时的从轻情节。如投毒案,该行为的实施与危害结果发生有一段时间差。故上的行为是否完毕并不必然影响是否构成中止,中止不等于终止。 (1)如偷彩电,已脱离所有人控制再放回原处,是恢复原状,属于退赃行为,可作为量刑上的参考因素; (2)又如:利用职务便利变动帐面侵吞公款,后听说要查帐,随即归还公款并恢复原帐目。 2、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可否定为犯罪中止?案例:甲欲杀乙,有10颗子弹, 第一颗子弹出去未打中,甲想一枪打不中,不打了,是何种形态? (1)一种观点认为是犯罪未遂。理由为:第一枪未射中不是行为人意愿,射出的第一枪形成了实行终了的未遂,虽然未再射击,也不能消除其负未遂的责任,只可作为量刑时的情节考虑。未打 第二枪是犯罪以后的心理状态,不影响其犯罪形态。 (2)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犯罪中止,理由是: a)符合时空条件。重复侵害行为的放弃,发生在犯罪实行过程中,而不是在犯罪行为已停止的未遂或既遂状态。行为是否实行终了应该是主客观的统 一,即不但要看其客观上是否实施了足以造成犯罪结果的犯罪行为,还要看行为人是否认为完成犯罪所必要的行为是否都实行终了。对重复侵害行为而言,主观上行为人认识到完成犯罪所必需的行为尚未实行完毕。客观上存在着继续实施犯罪的条件。因此,第一枪的侵害行为已完成,但整个犯罪行为没有完成。犯罪尚未停顿在既遂或未遂状态,故存在着中止的时间条件(时空性)。 b)符合自动性条件。放弃是自动的而非被迫的(自动性),意志以外的原因仅仅导致第一枪未射中,而后的放弃行为却是出于其本意,这种自动性符合中止的最本质的条件,而不符合未遂的被迫性特征。 c)符合有效性条件。由于其行为的放弃,使得犯罪结果未发生,这符合中止的有效性条件。总之放弃重复侵害行为具备了犯罪中止的全部条件,而不符合未遂的条件,尤其是不符合其未完成犯罪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的条件,故它是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其正确定性关键在于区分重复性侵害与一次性侵害的区分。重复性侵害行为只能存在于结果犯中,而行为犯和危险犯中均没有这种情形出现,从主、客观两方面来看,也只有在直接故意下才存在重复侵害行为,且是确定的故意。只有主观上是确切的直接故意,客观上是结果犯才可作为重复性侵害行为看待,并且即使此种情况也未必都发生重复侵害(如只一枪就打死人),故其只是必要条件。应把打枪行为视为一个整体,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场合,主观上行为人自认为完成犯罪所必需的全部行为没有实行完毕,客观上行为人存在进一步完成犯罪的条件,因此存在中止犯罪的可能性。如果孤立的看一枪似乎是未遂,但开枪不会指望一枪奏效,只要有子弹就会打到死方才罢休。这几次射击动作是紧密联系的,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为,倘若不如此,一枪未打中就是一个未遂,9枪未打中就是9个未遂。根据司法实践的效果,认定未遂较符合刑法理论,认定为中止有利于鼓励行为人停止犯罪行为。 3、危险犯的中止认定危险犯以行为实施完毕后造成法定的危险状态为既遂,如放火以被点燃物是否燃烧为标准,一场大雨或者扑灭或者未扑灭,分别按照114条或者115条处罚。如果在此时,行为人自动脱衣扑灭大火,涉及到危险犯的中止问题。在危险犯向实害犯转变的过程中,上述燃烧只是排除了未遂的可能性,但是在燃烧过程中这个点尚未停顿,可以认定为中止。因为既遂和停顿紧密相连,本案的行为并未停顿。有人认为认定为中止有悖于刑法的基本理论,因为既然点燃就构成既遂,就不存在中止和未遂的问题。 (二)自动性是指行为人在自己认为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出于本人意愿而自动中止犯罪。 (1)如何理解“自动”? 也即行为人认为能干下去而不干下去,是行为人自己认为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不是客观上是否能进行到底。故在客观上犯罪行为不可能进行到底,只要其主观上认为是可能的,并且主动停止了犯罪仍然可以构成中止。如:为埋伏在路口,而受害人根本不在现场此时停止犯罪也属于中止。 (2)自动停止的“动机”是否影响其自动中止? 刑法上自动停止犯罪的动机不影响其中止的成立。即不要求行为人是出于真诚悔罪而停止犯罪,但必须是出于行为人本人的意愿。 (三)有效性(主要和突出特征)可分为两种情况: 行为人在实施犯罪的构成中中止当然有效。行为实施完毕后,结果尚未发生之前可以成立犯罪中止,但必须是有效的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故有效性是指犯罪完成之前继续实施犯罪或者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也即尚未造成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犯罪结果。 (四)彻底性彻底性就是要放弃犯罪,故环境不利、条件不成熟而暂缓实施犯罪而不可以认定为犯罪中止;同时也不可将其理解为以后不再犯罪或者犯类似的罪。因为若如此,则只能等到死后才能认定其为中止,也就不存在中止犯。 二、犯罪中止的种类 (一)根据其发生的时空范围,可分为预备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以及实行终了的中止。 1、预备中止即发生在预备阶段的中止,如为买刀后中止。 2、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发生在行为尚未实行终了时的中止,如行为人基于被害人的说服而停止犯罪。 3、实行终了的中止即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的中止。如投毒等。 (二)根据行为人是否以积极的行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可分为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 1、消极中止消极中止是指自动的放弃犯罪。 2、积极中止积极中止是指行为已经实行终了但结果尚未发生的情况下,有效的防止结果的发生的中止。 三、犯罪中止的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此处的“没有造成损害”是指除刑法分则犯罪构成所要求的犯罪结果以外的损害,而不是指分则该行为所要求的犯罪结果。如:乱砍一番中止犯罪,后被害人被救活,但已经受伤。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首页

找律师

立即咨询(99%用户选择)

法律咨询热线

建议拨打时间

严禁采集,违者必究

©2004-2024 m.6436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8055号-1   隐私保护 投诉建议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