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编造、故意传播恐怖信息罪具体含义是什么?

帮助5人 4.6w浏览 匿名 2020-10-02 贵州黔南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律师解答 共1条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编造、故意传播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编造与突发传染病等灾害有关的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此类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规定,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  构成要件:  (1)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对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管理秩序及社会公共安宁。  
    (2)在犯罪客观方面,本罪行为人务必实施了下述行为之一:
    ①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②明知是编造的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所谓“编造”,既可以是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地编造,也可以是歪曲事实真相的编造;既可以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编造,也可以是面向全社会的编造。所谓“爆炸威胁”,是指以已经在某特定场所或装置或自己或他人人身置放了爆炸性物质的方法,来胁迫、恐吓社会或他人。所谓“生化威胁”,是指以已经或行将释放毒性化学品、生物剂、毒素或其他生化毒物的方法来胁迫、恐吓社会或他人。所谓“放射威胁”,是指以已经或行将释放特定放射性物质的方法来胁迫、恐吓社会或他人。所谓“明知”,是指传播前已经认识到该信息的来源不可靠或内容虚假。所谓传播“,既可以私下个对个地传播,也可以当众公开传播;既可以口头传播、文字传播,也可以通过影像视听资料传播。此外,对传播地点,刑法上没有特定限制,只要在后果上符合刑法本条的法定要求即可。在犯罪既遂规定上,本罪是结果犯,行为人仅有此类“编造”或明知虚假而“传播”虚假的信息行为还不够,还需导致“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后果,方才构成本罪既遂。如其行为人在编造或传播此类虚假信息后,乘机敲诈勒索者,因其“编造”或“传播”行为与“敲诈”行为之间有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可按牵连犯的原则,从一重处断。  
    (3)本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是故意犯罪,般表现为直接故意犯罪。为从严打击此类犯罪,刑法上没有对本罪设定特定的目的要求。实践中,本罪行为人往往具有不同的“编造”动机,但无论其动机如何,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不同的动机只能在量刑时作为参考。如因误会事实真相而在客观上夸大甚而歪曲了事实真相,因而过失地“编造”了类虚假信息者,不构成本罪。如其为国家工作人员,并因此而导致国家财产或公民人身重大损伤者,可按相关犯罪处理。  (4)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到达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成立本罪主体。中国《刑法修正案》(三)第8条规定,犯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全文
    11 2020-10-02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6327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编造、故意传播恐怖信息罪具体含义是什么?
一键咨询
  • 177****754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502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西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南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334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南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遵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207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846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008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103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343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702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338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安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44****307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贵阳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西南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南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毕节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165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六盘水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南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362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146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西南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870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734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遵义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336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511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六盘水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六盘水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遵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314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毕节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六盘水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301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六盘水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贵阳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贵阳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235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毕节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123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安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西南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624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200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铜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620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456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西南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151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西南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607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547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南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西南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贵阳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074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641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032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131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763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787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西南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安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六盘水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438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贵阳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476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毕节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402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245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安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安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六盘水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六盘水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025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162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685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882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南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508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428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南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安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安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411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南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618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贵阳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564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黔南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安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铜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585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毕节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652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盐城134****7650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南京188****3590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扬州156****4177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判多少年?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警情、灾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0w+浏览
刑事辩护
代课老师,一个学校干了七年,现在因为学校编制名额满,让我自己写离职申请,我应该怎么维护自己的权利
[律师回复] 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代课老师,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1.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首先,需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特别是关于代课教师的权益保障和待遇问题,这些法律文件中都有明确规定。

2. **与学校进行沟通**:在了解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可以与学校进行积极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可以说明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和对教育的热爱,以及希望继续在学校工作的愿望。同时,也可以询问学校是否有其他解决方案,比如转岗或者等待编制名额等。

3. **拒绝主动离职**:如果您认为学校的做法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可以拒绝主动写离职申请。因为按照法律规定,单位辞退员工需要给予相应的补偿和安排,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员工自己写离职申请。

4. **申请劳动仲裁**:如果与学校沟通无果,可以考虑向当地的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在申请仲裁时,需要准备好相关证据,比如工作合同、工资单、工作表现证明等,以证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

5. **寻求法律援助**:如果仲裁结果不满意或者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严重侵犯,还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寻找专业的律师进行代理,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作为代课老师,在面对学校要求自己写离职申请的情况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怎么判?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醉驾无人员酒精含量210以上受到什么处罚
[律师回复] 解析:
因醉酒驾驶而面临的法律后果包括处以1至6个月的拘留监禁,而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210毫克时,往往会加重刑罚并落在该时间段范围内。
通常情况下,仅依据纯粹的醉驾行为,且未导致任何形式的交通事故发生,是依照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具体数值来决定相应的拘留期限的。
此外,醉酒驾驶者在五年内将无法申请机动车驾驶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判多久?
在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您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侵害,那么可以通过本篇文章了解的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希望能够对您遇到关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判多久问题带来帮助。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1w人正在咨询
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严重吗?
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受到的刑事处罚是比较重的,该罪名的最高刑罚是五年的有期徒刑。法院一般会在确定了具体编造(故意)传播的信息是什么、社会秩序受到的影响程度等相关事项之后,才会宣判刑罚。
10w+浏览
刑事辩护
危险驾驶罪酒精含量150怎么处罚
[律师回复] 解析:
若行为人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每百毫升150毫克,便可视为已达到了醉酒驾车的标准,从而触犯了危险驾驶罪行,面临被判处有期徒刑,并接受罚款等相关惩罚。
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条款,只要是在道路上以机动车作为交通工具进行驾驶活动的行为,当其体内酒精含量达到每百毫升80毫克以上时,就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情况。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快速解决“交通事故”问题
当前6012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酒含量122危险驾驶罪吗
[律师回复] 解析:
对于危险驾驶罪中的酒精含量标准方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饮酒驾车的标准为,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浓度大于或等于20毫克且小于80毫克;
而醉酒驾车的标准则更为严格,要求酒精浓度大于或等于80毫克每百毫升。
当每百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介于20毫克至79毫克之间时,便构成了酒后驾车行为;
而酒精含量超过80毫克每百毫升时,则被视为醉酒驾车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334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会判多久?
无论我们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平常就需要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了法律问题时,就能够很好的去处理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本篇内容中整理了一些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会判多久?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10w+浏览
刑事辩护
危险驾驶罪的共同犯罪条件包含哪些
[律师回复] 解析:
对于涉嫌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共同犯罪,其确认标准如下:
首先,必须是由两名或多名行为人为追求刺激,故意在道路上操控机动车辆进行竞技式赛跑,且情节恶劣者;
其次,若行为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饮用了含有酒精成分的饮品后仍然驾车上路,并达到法定醉驾标准的;
再者,如果行为人在从事校车业务或旅客运输过程中,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出规定时速行驶的;
最后,如果行为人在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过程中,违反了相关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对公共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的情况之一,均可被视为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共同犯罪。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355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取保候审有传唤吗
[律师回复] 解析: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对于被取保候审者的传唤次数以及时间并未设定明确的限制条件。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必要随时保持待命状态,以确保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
然而,他们在接受取保候审期间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不得违反任何条款。
实际上,取保候审是我国相关部门针对某些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一种临时性的非羁押性管理制度。
当侦查机关发现存在犯罪嫌疑人为重病患者、怀孕妇女或正在哺乳期内的母亲,以及所涉犯罪情节相对轻微等特殊情况时,便可考虑采用取保候审这种方式来处理案件。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