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的适用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就好比盖房子,对方的谅解就像是一块砖头,虽然重要,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假如一个人犯了罪,情节比较轻,就好像是搭了一个不太复杂的小架子,这人还有悔罪的表现,就像是在认真地修补这个小架子的瑕疵,而且也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就跟这小架子不会突然倒下来一样。就算对方不谅解,那也像是少了一块砖头,但这房子的架子还在,还是有判处缓刑的可能,就跟那小架子依然能立着差不多。
可要是犯罪性质特别恶劣,就跟盖了一座歪歪扭扭的危楼似的,社会危害性那可大了去了。即便其他条件都满足了,就像那危楼的结构看着还挺完整,但缺少了对方的谅解这块砖头,就好像缺了关键的支撑,很可能就对缓刑的判处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说在故意伤害案件里,要是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后果,而且还没得到对方的谅解,那一般就跟想把那危楼扶正一样困难,很难判处缓刑。所以,每一个案件都得像个细心的工匠一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全案的情况都综合起来好好考量,才能准确地判断到底能不能判处缓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