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确保协议双方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双方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清楚地知晓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比如,精神正常、年满一定年龄(一般为18周岁)等。如果一方存在精神障碍或者智力缺陷,影响其对离婚协议内容的理解和判断,那么这样的离婚协议可能就无法生效。
(二)双方必须是自愿达成协议内容,不存在欺诈、胁迫等违法情形。自愿就是说双方是在真实意思表示下签订协议的,没有一方被欺骗或者被迫签订。例如,一方不能通过隐瞒财产、虚构债务等欺诈手段让另一方签订对自己不利的协议,也不能通过威胁、暴力等胁迫方式强迫另一方签订协议。
(三)协议内容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比如在财产分割方面,不能将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部分进行分割,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果涉及到子女抚养问题,抚养安排要符合孩子的利益和法律规定,不能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约定。
(四)离婚协议通常在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才生效。仅仅签订了离婚协议,但没有去办理离婚登记,协议是不产生法律效力的。只有在双方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将离婚协议提交备案后,协议才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需要按照协议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比如按照约定分割财产、抚养子女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离婚协议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也需要满足这些条件,同时还需要经过婚姻登记机关的登记备案程序才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