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认主体适格
要确保签署协议的双方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夫妻。这意味着夫妻双方要能够清楚地理解协议的内容和后果,并且能够独立地作出意思表示。比如,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就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此时签署的协议是无效的。所以在签署协议前,要确认双方的精神状态和认知能力正常。
(二)明确债务范围及相关内容
1. 界定债务范围:在协议中要清楚地列出夫妻双方现有的债务情况,包括债务的具体金额、债权人信息等。同时,对于未来可能产生的债务,也要尽可能地进行预估和界定,比如因家庭生活、经营活动等可能产生的债务。
2. 确定债务性质:明确哪些债务是夫妻共同债务,哪些是个人债务。一般来说,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了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如购买家庭住房所借的贷款;个人债务则是指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所负的、与家庭共同生活无关的债务,如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
3. 约定承担方式:对于不同性质的债务,要约定好各自的承担方式。例如,对于共同债务,可以约定双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担;对于个人债务,则由负债方自行承担。
(三)注意协议形式
最好采用书面形式来签署婚内债务协议书。书面形式能够更清晰、准确地记录协议的内容,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时出现争议。双方要在协议上签字,并注明签署日期,以确认协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确保协议内容合法合规
协议内容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损害第三人的利益。例如,夫妻双方不能通过协议约定恶意逃避对债权人的债务,否则这样的条款是无效的。在签订协议时,要考虑到是否会对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五)考虑进行公证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婚内债务协议书进行公证。公证能够增强协议的效力和公信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公证并非协议生效的必备条件。即使没有进行公证,只要协议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生效要件,仍然是有效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