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公安机关
法条依据: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第一百七十九条 控告人对不予立案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不予立案通知书后七日以内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后三十日以内作出决定,并将决定书送达控告人。
律师说理: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第一款: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不予立案作为公安机关作出的一项行政决定,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应当是向该公安机关所属的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该公安机关的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行政复议,但是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于不予立案决定的行政复议,仅能向做出该决定的公安机关提出。该规定可以视为属于特别规定,具有优先适用地位。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接待控告人的机构大多为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即派出所,但是不予立案决定书的作出机构只能是公安机关本身(即决定书落款的公章仅能是公安机关,而不会是公安机关的派出所)故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采取分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不予立案的行政复议问题,即由公安机关派出机构(派出所)完成受理控告及案件调查并以公安机关的名义做出不予立案决定,而由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法制支队)来完成不予立案的行政复议工作。
是公安机关本身(即决定书落款的公章仅能是公安机关,而不会是公安机关的派出所)故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采取分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不予立案的行政复议问题,即由公安机关派出机构(派出所)完成受理控告及案件调查并以公安机关的名义做出不予立案决定,而由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法制支队)来完成不予立案的行政复议工作。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历史还是比较久远的。在1979年刑法中就已经有了它的一席之地,但是那时它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窝藏、收购、销售赃物罪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立法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沿革1979年刑法第一百七十
刑事案件中的“黄金37天”是一个很有名的说法。但是这其实只是刑辩辩护领域中的一个说法,在公检法领域里是从没有所谓的“黄金37天”一说的。所谓的“黄金37天”的说法也并不是一个精确的说法,它仅仅是一个模糊但是却很响亮的说法。所谓的“黄金37天
刑事案件从侦查机关到检察院有两个移送程序,一个是移送审查逮捕,也就是报捕程序,另一个是移送审查起诉。移送审查起诉的案子,案件到了检察院,正规的处理方式有三个,一个是起诉,一个是不起诉。一个是案件补充侦查后,侦查机关在一个月内未再次移送审查起
理论上还有侦查的可能性,但是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很小了。尤其是诈骗罪,存疑的地方大概率在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故意,这个点是不太好认定的,所以虽然存疑不起诉后面还有被害人的申诉程序,有公安机关的复议复核程序,但是真的最后能翻盘的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按
认罪认罚程序是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写入法典中的。从2014年开始试点的速裁程序可以说是认罪认罚程序的前身。关于认罪认罚程序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已经铺天盖地了,这里我简单说一下认罪认罚在实务中出现的法院改变检察机关认罪认罚程序下适用缓刑
咨询
图文
知识2418人阅读
咨询
图文
知识2177人阅读
咨询
图文
知识7127人阅读
咨询
图文
知识2050人阅读
咨询
图文
知识28281人阅读
建议拨打时间
严禁采集,违者必究
©2004-2025 m.6436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8055号-1 隐私保护 投诉建议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