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即案件经过侦查机关侦查终结,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时候,被害人就可以请诉讼代理人。法律还规定,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也可以为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比如有的被害人是未成年人,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就可以为该未成年人请诉讼代理人,有的被害人因伤重等原因,其近亲属也可以为其请诉讼代理人。为了便于被害人行使这一权利,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3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近亲属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作为自诉案件的被害人,一般情况下就是自诉案件的自诉人,法律规定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即只要自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就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人民法院也应当在受理自诉案件之日起3日以内告知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关于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的范围问题,刑事诉讼法也作了明确规定,即参照刑事诉讼法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范围执行。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主要范围包括律师;人民团体或者被害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被害人的监护人和亲友。也就是说,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可以在上述范围内委托1至2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可以从收到人民检察院送达的不起诉决定书的那天算起7天以内向送达不起诉决定书的人民检察院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接到被害人的申诉请求后,应当对这一案件及时进行复查,根据复查的情况作出起诉或者维持不起诉的决定,并将这一决定告诉被害人。
被害人对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经过复查后仍然维持原来人民检察院不起诉的决定还是不服,如果该案件属于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案件,而且被害人又据有对犯罪嫌疑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证据,被害人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自诉。被害人对于人民检察院不起诉的决定不服,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民法总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施行后诉讼时效期间开始计算的,应当适用民法总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通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关于二年或者一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民法总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施行之日,诉讼时效期间尚未满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或者一年,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总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民法总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施行前,民法通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规定的二年或者一年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总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民法总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施行之日,中止时效的原因尚未消除的,应当适用民法总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关于诉讼时效中止的规定。本解释自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法总则》(自2021年1月1日起废止)
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条件可分为实体条件、政策条件和程序条件。
1.提起公诉的实体条件。实体条件包括两个:一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二是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2.提起公诉的程序条件。根据法律规定和诉讼的实际需要,提起公诉必须具备两项程序条件:检察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具有管辖权;被告人在案。
3.提起公诉的政策条件。提起公诉的政策条件是实现公诉个别化的要求。当犯罪情节轻 微、依法可以起诉也可以不起诉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应当贯彻国家的刑事政策,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情节、后果、被害人态度及社会影响等因素。如果认为提起公 诉更符合公共利益,即应提起公诉;反之,应当不起诉。
挪用公款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对挪用公款案件立案侦查的,嫌疑人在逃的,不受追究时效的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