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经过初步审查后,自申请日起满18个月,发明申请的内容就予以公布,或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更早地公布其申请内容,但专利权并不同时授予,而是要等到通过实质审查后,才能被授予专利权。实质审查,指的就是对发明申请是否具备法律所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授权条件进行审查。如此一来,就会产生以下矛盾:发明专利申请的内容在被授予专利权之前就已经被公开,所以公众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后、专利权被授予前就能够了解到该发明专利申请的内容,并且可以根据被公开的专利申请来实施该专利申请所记载的技术方案。
如果专利权并未被实际授予,申请人还不具有合法的专利权人的身份,他无权行使禁止权,阻止他人对发明的实施。但,由于专利权的期限是自专利申请日开始计算的,至少在理论上,发明专利的申请日与授权日之间的这段时间应当是专利权人可以享有权利的期限。而且,由于此时专利权并没有被实际授予,所以在理论上也存在着申请人不能最终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
专利制度本身的作用在于既保护发明人或专利权人的利益,保护公众利益和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这就要求在发明专利的申请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寻求利益的平衡点。一方面,不能由于一项已经公开的技术尚未取得专利权,就禁止公众善意地实施该技术方案,从而以牺牲公众利益与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为代价来保护申请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不能无视申请人自身的正当利益而放任公众对申请人发明的掠夺性实施,从而以伤害申请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为代价片面追求技术的进步。因此,就产生了专利法13条规定的“发明申请公布后,申请人可以要求实施其发明的单位或者个人支付适当的费用”这种临时保护措施。
专利法13条规定的“临时保护”,是对一项尚在申请程序中的发明的专利权处于不确定状态下的“费用请求权”。在这种情形下,法律首先承认公众和社会享受科技进步成果、实施发明技术方案的权利,同时也充分考虑申请人可能最终获得专利权的实际利益,保障公众在享受发明专利申请人所提供的技术成果的同时,给予申请人适当的经济补偿。在专利权被正式授予之前,申请人对其享有的这种费用请求权的实现,只能依赖对方的自动履行,尚不能请求人民法院或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借助国家强制力强制当事人履行。
但是,一旦专利权被实际授予,则专利申请人即转变为专利权人、临时保护期也转变为专利权有效期。那时,专利权人则有充分的权利,将这种临时保护下的费用请求权转变为强制性的权利,并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借助国家强制力实现其费用要求权。
专利申请是新经济常态下的趋势,专利申请有助于保护发明者或设计者的权利,有效了解专利申请日和授权日是获得专利权的前提,只有清楚了解了专利申请日和授权日,专利申请主体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专利申请。 以上就是关于专利权的授权日是什么意思啊?要怎么确定啊?的解答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