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物权法对动产物权的指示交付是怎样规定的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物权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代替交付。该条是关于动产物权指示交付的规定。 动产物权的变动由交付这一行为完成。民法上,交付的原意仅指现实交付,即动产占有的现实转移。例如甲向乙出售蔬菜五斤,蔬菜自甲手中转至乙的菜篮里,由乙获得对蔬菜的直接控制和支配,此时法律意义上的交付行为完成。通过交付这一行为,动产上物权的变动能够被人们从外部加以识别。但实践中,动产的交付并非必须是由让与人之手直接交到受让人之手,物权法所规定的指示交付即是一种例外情形,它与现实交付具有同等效力。 指示交付,又称返还请求权的让与,是指让与动产物权的时候,如果让与人的动产由第三人占有,让与人可以将其享有的对第三人的返还请求权转让给受让人,以代替现实交付。举例说明,甲将自己的自行车出租给乙使用,租期一个月,租赁期未满之时,甲又将该自行车出售给丙,由于租期未满,自行车尚由乙合法使用,此时为使得丙享有对该自行车的所有权,甲应当将自己享有的对乙的返还自行车的请求权转让给丙以代替现实交付。 关于物权法所规定的指示交付,其逻辑前提是,动产物权的让与人对其所转让的物不享有物理意义上直接占有和直接控制的可能,让与人无法通过现实交付的方式使得动产物权得以变动。条文中的“第三人”即指能够对转让的物进行物理意义上直接占有和直接控制的一方,例如前例中根据租赁或者借用协议而占有自行车的乙,或者根据保管合同、动产质押协议等而占有动产的保管人、质权人等等,都可以成为物权法规定的“第三人”。 除去这一类基于合同等关系而产生的能够对动产进行直接占有和控制的“第三人”外,还有一类“第三人”,也在物权法的适用范围之内,即不具备法律上的正当原因而占有动产的无权占有人,例如甲将自己收藏的古董出售给乙,买卖合同达成时甲不知该古董已被丙盗去,甲此时只能向乙转让他对于丙的返还原物请求权来代替实际交付,而丙即是物权法所指的“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