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你好,我朋友开车不小心撞了人,当时紧张看那个人站起来了想着没事开车走了,后来被抓了,说是交通肇事逃逸,请问一下交通肇事逃逸罪特征是什么呢?

帮助10人 8.6k浏览 匿名 2017-06-14 宁夏石嘴山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律师解答 共2条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及其构成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义一直尚未统一,这无疑给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带来了困难。目前就法律、相关司法解释以及学术界的探讨来看,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根据1995年6月20日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第2条的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故意驾驶车辆或弃车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案件。“逃逸”即是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第二种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称“解释”)第2条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第三种是陈兴良《刑法疏议》中指出的,“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不依法报警保护现场等待处理,而是私自逃跑,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①
    应当讲,这三种表述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未能全面地概括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含义。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实践中,肇事者逃逸的动机也有其他表现,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这种情形必须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区别对待,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的,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等《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在公安部关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的第2条中表述为“逃离交通事故现场”,这样的表述是欠妥的。在司法实践中就有这样的情形即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虽然没有逃离现场(有的是不可能逃跑),但是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这种逃跑行为如何认定?显然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是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的,也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在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因此,对其处理不宜过重,具体把握尺度也宜宽不宜严,所以要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作必要的限定。但是笔者认为逃逸者既然选择逃逸即具有主观上的恶性,是一种犯罪行为,就必须按照罪刑罚一致的原则,对于把握尺度上必须严格。所以《解释》第3 条规定是较为合理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而不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全文
    11 2017-06-14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1)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行为人没有造成上述严重后果而逃逸的,则不应认定该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仅能作为治安处罚的从重情节考虑。
    (2)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 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当然,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 “交通肇事后逃逸”。
    (4)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不应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我国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是单指的当场逃逸,也包括事后逃逸,关键是看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与社会危害性,交通肇事后,虽及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但在之后却畏罪逃跑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你问的交通肇事逃逸罪特征请参考!
    全文
    14 2017-06-14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6150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交通肇事逃逸罪特征是什么?怎么才算是交通肇事逃逸
一键咨询
  • 固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527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503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428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554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452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344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153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467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35****251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032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182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固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770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887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448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133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102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878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固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固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固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481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032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265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005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227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800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226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162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617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固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166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277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620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固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846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881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674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371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288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651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421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858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805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412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748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077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固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221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357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458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454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508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642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固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银川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石嘴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380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365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118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吴忠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苏州177****2418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无锡152****1889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徐州134****4800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交通肇事逃逸和交通肇事逃逸罪一样吗?
《刑法》中没有交通肇事逃逸罪只有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逃逸是属于交通肇事罪中最严重的一种情节,因此,两者是不一样的,只要构成交通肇事罪并有逃逸的行为就会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10w+浏览
交通事故
如何才算构成集资诈骗罪
[律师回复] 解析:
对于集资诈骗罪的认定标准,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该罪名的客体范畴是颇为复杂的,它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也损害了国家的金融监管秩序,属于综合性的客体。
其次,从集资诈骗罪的客观行为来看,它要求行为人实际采用了欺骗手段去进行非法集资活动,并且涉及到的金额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具体来说,从罪行的构成要素上看,行为人在客观上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第一,他们必须有实施非法集资行为的记录;
第二,集资主体须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或其他相关法规所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属的其他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
第三,这些公司或企业筹集资金的目的必须合法;
第四,它们在资金市场中筹集资金的行为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
再次,在行为主体方面,集资诈骗罪并未对主体身份做出限制性规定,只要是满足刑事责任年龄以及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本罪名的潜在罪犯。
最后,从主观方面看,集资诈骗罪的成立需要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并且其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换句话说,犯罪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有将非法集资得来的资金占为己有的意图。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
【集资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交通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在交通事故的基础之上,要是造成的损害结果比较严重的话,就会构成交通肇事,但此时并不必然就会构成刑事犯罪,因此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也不是一定就会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不过此时往往对逃逸行为的处罚都是比较重的,那一般交通肇事逃逸怎么认定呢?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
10w+浏览
交通事故
判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律师回复] 解析:
在对交通肇事罪进行法律界定时,我们需从如下四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首先,肇事者必须具备自然人身份属性,也就是说年满16周岁且拥有刑事责任能力即可成为该罪的实施主体;
其次,从主观层面来看,本罪的犯罪心态主要表现为过失,具体来说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以及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情况;
再次,从犯罪客体角度出发,本罪所侵害的对象是交通运输安全。所谓交通运输,是指与特定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紧密关联的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等多种形式的交通运输方式,这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显著特征在于它与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便可能危及到众多无辜百姓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会导致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害,因此,从本质上看,此类行为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
最后,从客观方面来看,交通肇事罪是指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由于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从而引发重大事故,致使他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怎么处罚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判刑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因为肇事者不但逃避自己将要承担的民事、刑事责任,还可能造成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严重后果。那怎么处罚交通肇事逃逸?逃逸是交通肇事的加重处罚情节,那对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判刑?这些问题,下文中为您详细解答。
10w+浏览
交通事故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2w人正在咨询
在交通肇事逃逸后坐牢吗,交通肇事逃逸的性质
为了更好的应对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法律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本站整理了一些与在交通肇事逃逸后坐牢吗,交通肇事逃逸的性质相关的法律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0w+浏览
交通事故
怎么样才达到非法拘禁罪
[律师回复] 解析:
关于非法拘禁的认定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法拘禁的时长必须在24个小时以上;
其次,同一个人三次以上遭受非法拘禁或一次性非法拘禁人数超过三人亦属于此类案件;
再次,非法拘禁期间需实施了诸如捆绑、殴打、侮辱等恶劣行为;
此外,若非法拘禁导致受害者伤残、死亡、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也将构成此罪;
最后,如果是为了追讨债务而非法扣押、拘禁他人,同样会被视为非法拘禁。
除此之外,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是无辜的人进行非法拘禁也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之一。
至于非法拘禁的具体时长,则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长达24个小时以上,且在此过程中采用了器械或捆绑等恶劣手段,甚至实施了殴打、侮辱、虐待等行为;
第二种是非法拘禁导致被拘禁人轻伤、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或者非法拘禁情节严重,导致被拘禁人自杀、自残造成重伤、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
第三种是非法拘禁次数达到三次及以上,或者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是没有违法犯罪事实的人进行非法拘禁,以及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非法拘禁情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
【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职位侵占罪怎么样才能立案
[律师回复] 解析:
对于涉及数额巨大者,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且可同时对其进行财产没收的惩罚。
然而,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前提条件是犯罪金额必须满足数额较大的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公安部发布的《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中明确指出:
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倘若利用职务之便,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有为己有,且涉案金额在人民币伍仟元至壹万元以上的,均应予以追究刑事责任。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此处所指的数额,应当按照累计计算的方式进行统计。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公安部针对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设定了一个幅度,即非法占有的数额在人民币伍仟元至壹万元之间的,应当依法予以追诉。
【职务侵占罪】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若利用职务之便,故意编造未曾实际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而进行虚假理赔,以骗取保险金归为己有的行为,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惩处。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贪污罪】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811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交通肇事肇事逃逸判几年?
交通肇事肇事逃逸的刑期长短需要根据交通肇事的行为造成的严重损害后果来确定,一般情况下,行为人会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是肇事后逃逸的,可以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10w+浏览
交通事故
现在交通肇事罪是不是很多
[律师回复] 解析:
交通事故是否涉及到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的问题,其详细情况如下所述:
首先,若因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之法令条款,引发严重的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人员受伤甚至死亡,或致使公共及私人财物受到重大损失,那么这便属于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即交通肇事罪。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此类案件通常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其次,若在交通运输肇事后选择逃离现场,或者存在其他极其恶劣的情节,则将面临更为严厉的处罚,即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关于交通事故中的财产保全事宜,可参考以下步骤:
1.与该事件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在提起诉讼之前,需提供明确的线索并向受理案件的法院提交申请;
2.法院有权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应的担保;
3.在申请人提供担保之后,法院方可依法对该案进行诉前保全处理。
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必须在48小时之内做出裁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快速解决“交通事故”问题
当前6514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如何判定交通肇事罪
[律师回复] 解析:
我们对交通肇事罪的认定,应符合四个要素的要求:
首先,行为人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
其次,违法行为所导致的是重大事故,而这一重大事故必须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等严重后果;
第三,这一严重后果必须是由违法行为直接引发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最后,这一违法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二
对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或者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前款规定的驾驶人员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离职守,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