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逃逸最重要的构成要件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这一主观要件,其客观方面的表现是对该主观要件的反映,虽然行为人没有离开现场,但行为人叫人冒名顶替,实际上就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王某的行为符合这一要件。
其次,《解释》的原文并不是具体的“逃离现场”,而是用抽象的“逃跑”,可见最高人民法院并没有把是否在“现场”作为硬性要件,而“逃跑”的手段与形式就多种多样了。本案中,王某在让人冒名顶替后,又把手机关机,拒绝到交警部门配合调查,也符合“逃跑”的客观表现。再次,事后自首并不影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法定量刑情节一旦形成,就不能回转。事后,行为人因为其他原因主动投案自首,这是他原先在主观上逃避法律追究转变到主动接受处理的一个转换,也只能认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这是另一个法定的从轻量刑情节。因此,不能用后来的自首去否认事故发生时逃避法律追究的事实。
综上所述,认定是否逃逸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是否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同时,事后的自首并不影响逃逸的认定。因此王某交通肇事后找人冒名顶替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