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给孩子的财产协议,若双方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即便不公证也有效。例如,父母在清醒状态下,自愿将房产赠与孩子,并明确表示赠与意愿,这种情况下协议有效。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 财产协议形式多样,书面形式更稳妥,虽口头形式也可,但易引发纠纷。如父母口头承诺将存款给孩子,日后可能因缺乏证据而产生争议,而书面协议能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减少纠纷风险。
3. 公证虽非必备条件,但能证明协议真实性、合法性,增强公信力。比如经过公证的财产协议,在司法实践中更易被认可。
4. 若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情形,当事人可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例如父母误将价值高昂的古董以低价赠与孩子,孩子可在一定期限内请求撤销协议。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