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协议双方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一般来说,成年人在精神状态正常,不存在被胁迫、神志不清等影响其正常判断和决策的情况下,就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在一定年龄和智力、精神健康状况下,也可能具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能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比如,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所以在签订协议时,要确保双方都具备合适的民事行为能力,否则协议可能无效。
(二)关于协议内容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真实意思表示意味着协议双方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出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意愿来签订协议的。欺诈是指一方故意隐瞒或者歪曲事实,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而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胁迫则是通过威胁、逼迫等手段,迫使对方违背自己的意愿签订协议;重大误解是指对协议的重要内容存在错误理解。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协议的意思表示不真实,从而影响协议的效力。因此,在签订协议时,双方应当坦诚沟通,确保所表达的意思是真实的。
(三)关于协议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必须遵守的,如果协议内容违反了这些规定,那么协议就是无效的。例如,约定进行走私、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协议,显然是不被法律认可的。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它是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如果协议内容违背了公序良俗,也会被认定为无效。比如,约定以违背公序良俗的方式获取利益的协议,是不能得到法律支持的。
(四)关于避免争议的措施
虽然符合上述条件的自行书写协议是有效的,但为了防止日后可能出现的争议,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协议,最好采取一些额外的保障措施。公证是由公证机构对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证明的一种方式,经过公证的协议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另外,也可以请专业律师对协议进行审核和见证。律师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发现协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合理的建议和修改意见,从而保障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