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管辖法院:
一般民事案件遵循“原告就被告”原则,需到被告住所地(也就是被告户籍所在地)的法院起诉。但存在特殊情况:
1. 合同纠纷时,合同履行地的法院可能有管辖权。比如在买卖合同中,双方约定的交货地点等合同实际履行的地方所在法院,有可能对该合同纠纷案件进行管辖。
2. 侵权纠纷中,侵权行为地法院可管辖。例如某人在A地被他人打伤,A地作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该地法院就对这个侵权纠纷有管辖权。
(二)准备诉讼材料:
确定好管辖法院后,要准备起诉状和证据材料等。起诉状要清晰写明原告和被告的信息,像双方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还要写清楚诉讼请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通过诉讼达到什么目的;同时要阐述事实和理由,把案件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诉讼请求说清楚。证据材料则要能支撑自己的主张,比如合同纠纷中的合同文本、聊天记录等。
(三)进行立案:
按照法院的要求来立案。如果法院支持线上立案,那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按照系统提示填写相关信息、上传材料完成立案;要是不支持线上立案,就需要到管辖法院的立案庭现场提交材料进行立案。
(四)参与诉讼程序:
立案成功后,要按照法院的安排参与诉讼程序。比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证据,让法院和对方清楚自己的证据支持;按照通知的时间和地点参加庭审,在庭审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回应对方的主张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