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2021上海车展上,一名女车主身穿印有“刹车失灵”字样的T恤,站在车顶大喊“特斯拉刹车失灵”,随后被工作人员提着手脚抬走。就此事件,搜狐科技记者采访到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曹书珍律师,就消费者如何正确维权与特斯拉提供的和第三方检测的数据是否具有权威性进行了报道。在此,曹律师为大家总结了如下正确维权方法。
1、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如何正确维权
此次发生的车主在车展维权事件,曹律师建议大家,购买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消费者应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维权中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关于汽车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可依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进行产品退换货。
《规定》明确了家用汽车产品的“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包修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免费修理;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符合规定的退货条件、换货条件,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等办理退货或换货手续。规章规定,包修期限是不低于3年、6万公里,三包有效期限是不低于2年或者是行驶里程5万公里。
《规定》中列出四种退换货具体情形,即:从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60天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燃油泄漏;严重的安全性能故障累计做两次修理仍然没有排除故障,或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两次,或它们的同一主要零件累计更换两次仍然不能正常使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条、车身当中的同一主要零件累计更换两次仍然不能正常使用。
2、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使用中造成损害 侵权责任如何认定
关于侵权损害赔偿可以参考《民法典》第七编侵权责任第四章产品责任相关。由于特斯拉采用直营模式,生产者和销售者为同一主体,因此需同时承担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责任。
第一千二百零二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二百零三条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第一千二百零五条 因产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生产者、销售者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第一千二百零六条 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及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等补救措施;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补救措施不力造成损害扩大的,对扩大的损害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据前款规定采取召回措施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负担被侵权人因此支出的必要费用。
第一千二百零七条 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或者没有依据前条规定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3、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需要鉴定时 如何选择鉴定机构
在产品质量发生争议时,当事人自行委托检验检测机构开展产品质量鉴定的,属于单方委托行为,除非双方当事人有约定,否则鉴定结论对双方当事人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只有在双方共同指定或法院选定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鉴定,鉴定结论才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检验检测机构在出具产品质量鉴定报告时,如果存在伪造检验结果或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虚假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行为,可依据《产品质量法》、《认证认可条例》、《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曹书珍律师是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市朝阳区优秀律师,北京市律师协会物权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委员,各大网站和报社特约嘉宾律师。十六年的律师执业生涯,凭着深厚的法学功底,精益求精的态度,“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委托人的利益无小事”的理念,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认同和好评。曹律师现在办理房屋买卖、房屋租赁、房屋继承、房屋拆迁、离婚房产等案件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和娴熟的法律技能,尽全力的为委托人争取了合法权益。
随着法院内部监督的不断增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进一步强化以及民事诉讼当事人法律意识的提高,民事再审案件逐年增加。但民事再审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散见于《民事诉讼法》、《民诉法解释》等之中,许多当事人也没有经历过再审实践,在再审立案阶段面
1、2021年北京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66513元/年,比2020年的151360元/年增加了15153元;依据:2019年8月16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按照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计算经济补偿封顶基数的通告》规定,
经济飞速发展,购房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涨,但随之而来的房屋调控机制,让大部分购房者另辟蹊径,借名买房“孕育而生”。在不动产这样利益可观的诱惑面前,被借名者动起了歪脑筋。这样名实不符的行为,实际购买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呢?在面对不劳而获的被告面
员工尽职尽责、合法合规工作,是每位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更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基。企业作为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组织部分,更应按照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市场规律等进行合理合法的降本增效。但企业总会以各种理由解除劳动合同,尤其是在毫无理由时以员工违反公司
随着社会发展逐步迈向老龄化,就业问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要求临近退休的员工进行待岗,那这种节约企业成本的方式是否合法呢?一、什么样的员工不可以被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用人单
咨询
图文
知识2114人阅读
咨询
图文
知识1927人阅读
咨询
图文
知识2051人阅读
咨询
图文
知识2024人阅读
咨询
图文
知识2059人阅读
建议拨打时间
严禁采集,违者必究
©2004-2025 m.6436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8055号-1 隐私保护 投诉建议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