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抢救医疗过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吗?

最新修订 | 2024-02-27
浏览10w+
王颖律师
王颖律师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417人
专家导读 紧急抢救医疗过程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是存在过错,才能够进行一定的处理。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在紧急抢救治疗过程当中,也是需要遵循相关的医疗规范的,否则也需要承担责任。
紧急抢救医疗过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吗?

一、紧急抢救医疗过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吗?

紧急抢救医疗过程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是存在过错,才能够进行一定的处理。

1、过错原则。医疗机构在医疗行为中须存在医疗过错,且因为该过错导致了患者医疗损害才需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医方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

2、过错推定原则。《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

在以上三种情况下,患者不需证明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存在医疗过错,只要证明医方存在上述情况,法院就应推定医疗机构存在医疗过错。

3、无过错责任。在医疗行为中,只要医疗机构使用了不合格的医疗产品致使患者人身受到损害,无论其医疗行为是否有医疗过错,都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 【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和责任承担主体】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 【医务人员说明义务和患者知情同意权】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

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千二百二十条 【紧急情况下知情同意的特殊规定】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 【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过错的界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 【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的情形】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

二、医疗方面相关规定是什么?

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以及人类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导致医疗过程本身就是充满不确定性,同时在医疗过程中“损害局部保护全局”的诊疗行为又经常是治愈病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在诊疗过程中要求不对就诊人员造成损害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而也导致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过程中实行公平责任或无过错责任是不公平的,加之“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是用法律特别限定的,不允许任意扩大其适用范围”,那么也就是说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确定过程中只有实行过错原则或推定过错原则才能显示司法公正。

过去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台之前,根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我国实施的是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说患方必须完成举证证明医疗事故构成要件中所有四个要件,才能构成医疗事故,医方才有义务承担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但由于这种归责原则,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要求,就意味着患者一方要承担证明医院方有过错的举证责任,从而导致没有掌握病历材料以及缺乏医学知识的患者在举证责任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合理的,很难保障到司法公正。因此,医疗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不宜采用过错责任原则。

因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确定了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归择原则由原来的过错原则转变为推定过错原则。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二十条中规定了对医患双方或卫生行政部门在协商解决和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时,需要进行鉴定的,委托开展鉴定的内容;同时在二十八条中还对鉴定过程中医疗机构应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作出了详细规定,其内容几乎涵括了医疗机构所应当制作和保管的全部诊疗资料,并规定了医疗机构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应当承担责任。

由此也通过对医疗机构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的举证责任确立了医院必须提供病历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没有过错,从而确定了医疗事故过错推定的归责原则。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也在条文中明确了医疗纠纷的举证责任,要求医院对自己的医疗行为是否有过错以及过错行为与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

也就是说受害人只要证明自己在医院就医期间受到损害,就可以向法院起诉,不必证明医院的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同时也不必证明医院一方的过错,从而进一步确定医疗事故的归责原则是推定过错原则。该条款所确定的推定包括了过错行为推定和因果关系推定。过错行为推定是指在医院不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医疗行为没有违法违规行为和主观过失的情况下,就认定为医院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而因果关系推定的则是:即在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只要有“如无该行为,即不会发生此结果”的某种程度的可能性,即可认为有因果关系。

实行因果关系推定和过错推定,意味着受害人在因果关系和医疗机构存在过错问题上,患者已经无须再对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证明,而是由医院方证明自己无过错后,如果医院证明不了,就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由法官推定为医院有过错或医疗过错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该举证责任的确定也进一步确认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为过错推定原则,从而也推进了司法公正。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现在关于医疗方面的一些纠纷越来越多了,所以我们国家法律当中对于医疗纠纷的解决办法,还有就是具体的责任归责原则也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通常情况下是过错责任原则,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咨询助手提示您
全文4.6千字,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直接问律师最快9秒应答
继续阅读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007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紧急抢救医疗过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吗?
一键咨询
  • 152****204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675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244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562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342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141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384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882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117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782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241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176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028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2****473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445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律图法律咨询
汇聚全国海量律师、律师实名认证
快速问律师
无需等待
最快9秒回复、24小时不限次沟通
优选律师
根据问题为您优选专业律师
服务保障
亿万用户使用好评率98%
正在服务的律师
孙术校律师 孙术校律师
河北英利律师事...
郑小克律师 郑小克律师
重庆瀚沣律师事...
胡静律师 胡静律师
四川胡云律师事...
吴伟涛律师 吴伟涛律师
海南国社律师事...
李胜春律师 李胜春律师
湖南公言(深圳...
谭海波律师 谭海波律师
广东江湾律师事...
邢环中律师 邢环中律师
上海金茂凯德律...
彭彦林律师 彭彦林律师
四川兴蓉律师事...
罗钟亮律师 罗钟亮律师
浙江绣湖律师事...
韩佩霞律师 韩佩霞律师
江苏大昶律师事...
黄谊欣律师 黄谊欣律师
广东广荣律师事...
邓霞律师 邓霞律师
重庆海力律师事...
都燕果律师 都燕果律师
四川循定律师事...
易轶律师 易轶律师
北京家理律师事...
郑桃林律师 郑桃林律师
湖北楚同律师事...
信金国律师 信金国律师
北京家问律师事...
薛小玲律师 薛小玲律师
天津德敬律师事...
张嘉宝律师 张嘉宝律师
广东生龙律师事...
立即问律师 99%用户选择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紧急救助与紧急避险民事责任的规定是怎样的?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危险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给予适当补偿。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10w+浏览
刑事辩护
紧急抢救病人是还抢救还是交钱还是先挂号
[律师回复] 事件回顾:2019年3月9日,4岁女童独自横穿车水马龙的103国道时,开“摩的”的老人候先生见状疾步跑去抱起女童,随后两人被以货车撞倒,老人抢救无效身亡,而女童颅脑损伤并没生命危险。
随后,候先生入选4月份“时代新人·河北好人”,香河县人民政府授予候先生“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县政法委的工作人员送来了证书和五万元奖金和锦旗“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救命之恩,永生不忘”。为什么老人救了女童还要承担责任呢?
(1)肇事车辆属重型厢式货车,处于左侧超车道上,按道理应该在右侧的慢车道行驶才合理,当事人史某驾驶重型厢式货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是造成此事故的同等原因,同等过错
(2)当事人候先生横过道路未确认安全后通过,是造成此事故的同等原因,同等过错
(3)当事人邱某(女童)在道路上通行,其监护人未起到管理保护职责,是造成此事故的同等原因,同等过错。
据了解,候先生65岁曾在某景区当了15年保安,母亲心脏“犯了毛病”,随后靠开“摩的”维持生活。老人的儿子侯为表示“我爸是为见义勇为没的,见义勇为还要承担责任?我要给他讨一个说法。”
而律师表示,从民法上讲,候先生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行为,他违法的前提是建立在挽救别人生命的前提下。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行为,应当属于法律规定的紧急避险行为,但是在有证据证明候先生的违法行为是救助危难或紧急避险造成时,相关部门应当在核实情况后将该违法行为信息予以消除。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007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120急救车在出紧急任务车上有急救病人闯红灯,导致碰撞到一辆正常行驶的小汽车,小汽车惯性甩尾碰到了路边的一辆三轮车,车上有两个年龄比较大,70岁左右的阿姨,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一人重伤。这样的情况司机需要负责刑事责任么?目前医院保险赔偿60万,额外在补偿15万,家属不肯,一定要司机在赔偿10万!
[律师回复] 让行导致的违法免罚,交警部门表示,在为120急救车让行过程中出现的交通违法,将不会录入系统。
“在对交通违法进行录入时,会有一个人工分拣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是因为避让救护车而产生的交通违法行为,不会录入系统。”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说。不过,交警部门提醒 ,无论在避让急救车时,是否发生了交通违法行为或是被抓拍,避让的市民都应当记好急救车的车号,这是在向交警部门申请撤销时的关键。此外,市民最好记好避让的路段及具体位置、时间。市民只需要提供这些简单资料,调查过程由交警部门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五十三条 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
  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非执行紧急任务时,不得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不享有前款规定的道路优先通行权。
急救,紧急医疗事故怎么办
[律师回复]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紧急医疗事故怎么处理 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采取下列应急控制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一)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和纠纷风险级别处置要求及时赶赴现场。 (二)医务部门工作人员应当立即进行初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如实向医院领导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组织相关医务人员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接待患方人员,向家属通报和解释相关情况。 (三)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封存和启封现场实物及相关病历资料。 (四)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按规定将尸体移放殡仪馆。医患双方不能确定死因或死因有异议的,建议患方按规定申请尸检。 (五)保卫科工作人员或保安立即赶赴现场,采取有力措施,维护现场秩序,保护医务人员及病区其他患者的人身安全和医院公共财物的安全; 二、风险医疗纠纷负责报警,并向警方提供有关人员违法闹事的证据。 (六)公安机关民警到达后,由医务部门负责向民警介绍纠纷基本情况,与民警共同做好患方的教育疏导工作,引导患方依法处理医疗纠纷。公安机构依法强制移尸的,医院(卫生院)保卫、后勤部门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强制移尸。 (七)发现新闻媒体介入纠纷的,由医院(卫生院)办公室统一负责接待,介绍情况,并与医务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审核新闻稿。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在道路上正常行走的时候突然后危险的情况发生而必须通过侵害他人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情形就在法律上被称之为是紧急避险,但是类似的面对危险情景做出拯救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又是自救互救,二者虽然很相似却也在危害来源和保护对象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来看看具体的内容。
10w+浏览
刑事辩护
紧急避险适用的要求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侵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起因条件。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是指必须有需要避免的危险存在。
2.时间条件。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危险必须正在发生。
3.对象条件。紧急避险的本质特征,就是为了保全一个较大的合法权益,而将其面临的危险转嫁给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因此,紧急避险的对象,只能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即通过损害无辜者的合法权益保全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4.主观条件。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即行为人必须有正当的避险意图。
5.限制条件。紧急避险只能是出于迫不得已。所谓迫不得已,是指当危害发生之时,除了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之外,不可能用其他方法来保全另一合法权益。
6.限度条件。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是指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所谓必要限度,是指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必要损害”的认定,应掌握以下标准。
(1)一般情况下,人身权利大于财产权益。
(2)在人身权利中,生命是最高权利。
(3)在财产权益中,应以财产价值过去时行比较,从而确定财产权利的大小。
(4)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不能两全时,应根据权益的性质及内容确定权利的大小,并非公共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
7.特别例外限制。根据《刑法》第21条第3款规定,紧急避险的特别例外限制,是指为了避免本人遭受危险的法律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
快速解决“其他”问题
当前6007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紧急避险不适用哪些人群
[律师回复]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根据刑法的规定,为了避免本人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的行为,不能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也就是说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负有特定职责的人,不能为了使自己避免这种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的行为。这里所说的“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是指担任的职务或者从事的业务要求其对一定的危险负有排除的职责,同一定危险作是其职业义务,包括消防队员、医生、护士、船长、海员、民航驾驶员、防汛员、警卫员、警察等的职业义务。
也就是说消防队员不能借口避免自己烧伤而拒不参加救火;医生不能因怕传染,而把拒绝给传染病人治疗说成是紧急避险;负有职责追捕持枪罪犯的公安人员,不能为了自己免受枪击而逃离现场等等。由于他们职务、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有同特种危险作的法律义务,牺牲个人的利益,保护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是其工作职责的要求,不容推卸,在危险出现时,他们不能实行紧急避险行为。如果负有这种特定责任的人,遇到危险时,不挺身而出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避免个人遭受危险,见死不救,临阵脱逃,不履行职业义务,从而牺牲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行为,是一种放弃职守的行为,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以上就是对紧急避险适用的条件和紧急避险不适用哪些人群的回答,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紧急避险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刑事律师,他们在刑事实务方面,经验丰富,相信他们能够给您更好的建议和帮助。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007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紧急避险属于哪种救济途径
在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您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侵害,那么可以通过本篇文章了解的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希望能够对您遇到关于紧急避险属于哪种救济途径问题带来帮助。
10w+浏览
劳动纠纷
电视里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泥石流灾害,因此我觉得学习各种自救措施很重要,请问怎样在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保护自己?
[律师回复] 你好,关于怎样在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保护自己的方法隔离式自救器及其使用
自救器是一种轻便、便于携带、戴用迅速的个人呼吸保护装备。当井下发生火灾、爆炸、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等事故时,供人员佩戴和使用,可有效防止中毒或窒息。《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
煤矿必须使用隔离式自救器。隔离式自救器能防护所有的有害气体,它的作用包括提供氧气防止窒息和防止有害气体中毒。隔离式自救器包括化学氧自救器和压缩氧自救器2种。
一、 化学氧自救器
化学氧自救器是指利用化学生氧物质产生氧气的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它用于灾区环境大气中缺氧或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的环境,供一般入井人员使用,只能使用1次。
1.使用方法
(1) 佩戴位置。将专用腰带穿入自救器腰带环内,固定在背部右侧腰间
(2) 开启扳手。使用时先将自救器沿腰带转到右侧腹前,左手托底,右手拉护罩胶片,使护罩挂钩脱离壳体,再用右手掰锁口带扳手至封印条断开后,丢开锁口带
(3) 去掉上外壳。左手抓住下外壳,右手将上外壳用力拔下、扔掉,
(4) 套上挎带。将挎带套在脖子上
(5) 提起口具并立即戴好。拔出启动针,使气囊逐渐鼓起,立即拔掉口具塞并同时将口具塞入口中,口具片置于唇齿之间,牙齿紧紧咬住牙垫,紧闭嘴唇,如图6-1()所示。
(6) 夹好鼻夹。两手同时抓住两个鼻夹垫的圆柱形把柄,将弹簧拉开,憋住一口气,使鼻夹垫准确地夹住鼻子。
(7) 调整挎带。如果挎带过长,抬不起头,可以拉动挎带上的大圆环,使挎带缩短,长度适宜后,系在小圆环上
(8) 退出灾区。上述操作完成后,开始撤离灾区。途中感到吸气不足时不要惊慌,应放慢脚步,做深呼吸,待气量充足后再快步行走。
在吗,问一下,紧急避险的原则构成条件
[律师回复] 紧急避险,又称“紧急避难”。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另一小的合法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其特点是在两个合法权益发生冲突,为了保护某种较大的权益,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损害另一较小的权益。因而不构成犯罪,行为人也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成立的条件为:
(1)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危险的损害。
(2)客观上具有正在发生的真实危险。
(3)迫不得已而采取的行为。
(4)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而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其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即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应小于所避免的损害。由于紧急避险所保护的权益同避险所损害的第三者的权益,两者都是法律所保护的,所以在保护的权益大于损害的权益时,紧急避险才是对社会有利的合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处理紧急情况医疗过错可以申请鉴定吗?
处理紧急情况医疗过错可以申请鉴定的。申请医疗事故或者医疗过错的鉴定是医患双方都可以提起的,这是双方拥有的合理合法的全利。提起医疗事故的鉴定需要在发生侵害之后的一年之内提起。
10w+浏览
医疗纠纷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007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什么是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具备哪些条件
紧急避险指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条件1、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2)正在发生的危险。3)紧急避险,不能使用损害他人身体健康或他人生命权利采取避险行为。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有些人们为了寻求刺激,为了寻求那至上的快感,所以加大了毒品的使用量,一次性吸食很多的毒品,请问一下吸毒过量紧急救治怎么办?
[律师回复] 气管插管。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检查并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异物和分泌物,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及时用简易呼吸皮囊连接氧气予加压吸氧,随之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情况。动脉血气分析示氧分压为65mmHg,调节氧流量10L每分钟,以提高血氧含量,随时观察缺氧状况有无改善。气管插管后,用气管导管固定器固定插管,准确记录导管在门齿处的刻度为24cm,随时观察,防止插管移动。有效吸痰,做好气道和口腔护理。
及时判断呼吸抑制原因。接诊后配合医生了解患者情况,迅速查体,发现患者上肢有沿静脉走向分布的注射瘢痕,瘢痕有色素沉着、感染痕迹,新旧不等并有新鲜针眼,故优先考虑吸毒过量所致。
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药使用毒品拮抗药物盐酸纳洛酮及升压药物多巴胺,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使用留置针以便药物在抢救中的应用。盐酸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属纯吗啡受体拮抗剂,是内源性阿片样物,可解除阿片类药物的中毒症状,阻断8-内啡肽在呼吸衰竭中的呼吸抑制作用,可使呼吸频率和通气量增加,并改善脑低氧和减轻脑水肿。纳洛酮疗效确切可靠且副反应小,使用方便,用药后观察意识和自主呼吸的恢复情况,做好记录。
心电监测,对症、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持足够尿量,保暖,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皮肤紫绀程度及精神状态。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及时记录出入量和抢救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该吸毒患者神志恢复后不喜欢和医务人员交谈,恐惧情绪,行为过激,对各项检查治疗不配合,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了困难。因此对该患者安排专人护理,消除患者陌生感,同时护士与患者家属也要及时沟通,因家属对患者又气又恨又担心的情绪转嫁到医务人员身上,出现不信任、不理解而影响了正常医疗秩序。护士此时要冷静处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同时从家属方面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细心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在心理上接纳他、理解他,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耐心细致的护理打消患者的疑虑,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后续治疗。
患者吸毒过量致呼吸抑制心脏骤停,应争分夺秒实施抢救。在实际抢救工作中,培训、实施、团队缺一不可,目前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课程的认证为2年。首先给患者实行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高浓度氧气吸入。及时有效地使用毒品拮抗剂盐酸纳洛酮、升压药物多巴胺和维持呼吸、循环的药物。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调整静脉用药,保护脑细胞。同时医务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判断力、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能力、熟练掌握抢救仪器的技能、抢救的操作能力及冷静处理问题的思维,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快速解决“刑事辩护”问题
当前6007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医疗纠纷 > 医疗事故责任 > 紧急抢救医疗过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吗?
法律专业性强,自行处理有风险,建议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