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最近我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原因是对方逆行,交警并没有给我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所以问问交警对交通事故认定原则的作用以及其具体情况。

帮助5人 2.7k浏览 匿名 2017-07-26 广东珠海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律师解答 共1条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交通事故认定原则的作用;
    (1)路权原则
    路权原则即各行其道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各行其道原则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的基本原则。现代化交通设施给所有的交通参与者规定了各自的通行路线,行人、不同类型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都有各自规定的通行路线。然而,在当前的交通环境中,极少有绝对的“专用道路”,“借道通行”必然存在。在强调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的同时,也要规范交通参与者使用非其法定优先使用道路的行为,即“借道通行”的行为。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下,交通参与者在使用非其法定优先使用的道路时,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安全。在交通事故认定中如何体现各行其道的原则,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借道避让原则
    各行其道要求交通参与者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各行其道。为了合理利用交通资源,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交通参与者可以借用非其专用的道路通行。当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除外,如高速公路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交通参与者实施借道通行时,有可能与被借道路本车道的参与者产生冲突点,为保证安全,必须明确谁有义务主动防止冲突的发生。借道避让原则在调整交通行为和交通事故认定中仍应起到规范性作用。  
    2、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段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事故的特殊原则。既然确定了借道避让原则,对此类事故的认定思路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即借道通行者应较本道通行者承担更多的安全义务。但此原则存在特殊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人行横道是保护行人横过道路的通行区域,机动车遇行人通过人行横道时,负有避让行人的义务。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的路段横过机动车道时,虽属借道通行,但在此情况,机动车有避让行人的义务,同时行人也有确保安全的义务。这是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段横过道路的特殊通行规定,也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充分表现出重点保护弱者的特点,这是新法的重大突破。在新法施行前,路权原则是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理论依据,认定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的路段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以机动车在机动车道相对行人有先行权这一指导思想来划分事故责任 由于行人横过道路时存在没有主动避让机动车的过错,认定此类事故责任时往往先确定行人侵犯机动车的路权,再看机动车有无违章行为,如果机动车存在与事故有因果关系的违章行为,再根据违章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不同程度地减轻行人的责任。此类事故以行人负主要或全部责任的占多数。 各行其道原则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其本质就是认定事故当事人在通行规定上应承担的安全义务大小,如借道通行者应承担确保安全的义务应大于本车道正常通行参与者的义务,在划分责任时,应承担较大义务的参与者也应负主要及以上的责任,反之负次要及以下责任。确保安全义务是衡量当事人交通事故责任的标尺,这也是各行其道原则的本质。那横过道路的行人和机动车谁应承担的义务大呢?机动车和横过道路的行人应承担同等的安全义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新法既然已经明确规定了机动车应避让横过道路的行人,就不能简单地将行人横过道路的情形等同于其他借道通行的行为,即不能认为行人应承担比机动车更大的安全义务。二是行人和机动车承担同等的安全义务。行人应当受到保护,但行人也应当维护交通安全。个体的利益需要法律保护,但社会的利益需要每个人共同维护。行人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行人固然是受害者,但社会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行人同样有义务维护社会的利益。 在认定机动车与行人横过道路发生的交通事故责任时,还应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一、行人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事故的特殊原则的使用仅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的情形,即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的路面上横过道路与机动车发生事故的情形,并非适用于所有行人与机动车发生的事故。《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所规定的,机动车与行人或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所承担的责任,仅限于民事责任,并非交通事故责任。

    二、客观对待不同交通参与者的交通特性。《道路交通安全法》着重保护行人和非机动车等交通环境中的弱者,同样也强调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在分析机动车与行人发生的交通事故时,不但要立足于法律法规,还要客观、具体地分析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特性。机动车相对行人来说,速度快,但操作不灵活,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如遇险情,控制能力低。行人则速度慢,但行动灵活,控制能力强。行人在横过道路时,其观察交通环境的能力强于机动车在运行中观察行人动态的能力,在认定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时,不能一味强调法律条文而忽视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特性。既不能要求机动车象行人那样灵活控制,也不能要求行人象机动车那样行动迅速。
    (2)安全原则
    1、合理避让原则。交通事故的形态千变万化,事故原因多种多样,交通参与者在享受通行权利的同时,如遇他人侵犯己方的合法通行权,必须做到合理避让,主动承担维护安全的义务。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应怎样分析双方的行为在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呢?事故责任的划分,先确定一方已违反了通行规定,后分析另一方如何处置,再以事故发生时双方是否尽到了安全义务来衡量双方行为的作用并划分责任。

    一、一方存在过错,其行为影响了另一方的交通安全,这是运用合理避让原则的基本条件,如果一方没有过错或即使有过错但行为没有影响另一方的交通安全,则不适用此原则。

    二、被妨碍安全一方应该发现危险的存在却未发现。未尽到符合其交通参与者身份的一般注意义务为标准,在尽到了一般注意义务,能够发现危险存在的,视为应当发现,反之视为不应当发现。

    三、被妨碍一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义务能够采取有效的避让措施但没有采取或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如果被妨碍方尽到了符合其身份的一般义务要求,能够采取正确措施而没有采取的,则适用本原则,反之不适用。

    四、被妨碍方虽有条件采取措施避让妨碍方,但其所采取的措施不妨碍第三方的 交通安全,如果会对正常参与交通的第三方产生危险的,不适用本原则。一般来说,以各行其道原则划分事故责任相对比较简单,因为此类事故的路面痕迹及车辆停放位置通常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当事人的行为。而根据合理避让原则,直接证据取证比较困难。虽然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民事侵权案件,但与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存在着不同,交通事故多在动态运行中发生,交通事故中各方当事人的相互作用性较其他民事侵权案件强,为使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建立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用合理避让原则划分交通事故责任有其合理性。
    2、合理操作原则。合理操作原则为: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为了保证交通安全,应主动杜绝一些法律法规未禁止,但有可能存在危险隐患的行为。如果实施了上述行为且造成了交通事故,应负事故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
    首先,每个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运行时,都有自己的操作习惯,一些习惯存在着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而法律不可能列举在参与交通时可能出现的所有行为。
    其次,再完善的法律也难以对全部交通行为做出无遗漏的规定。在法律实施后,社会上会出现新的事物参与到道路交通运行中,这些新事物也许存在危害交通安全的隐患。适用合理操作原则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应着重考虑“虽未违法,但存在交通过错”的行为。
    (3)结果责任原则。行为人的行为虽未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但加重了事故后果,应负事故责任,即结果责任原则。确定该原则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技术认定的客观性。从技术的角度出发,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可分为发生原因和结果原因两种,这两种原因共同导致了交通事故的结果。严格来说,这两类原因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一定的区别。发生原因是主动打破交通平衡环境的因素,有一定的主动性。结果原因是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才能造成结果的因素,有一定的受动性。这两类原因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有时一种原因既含有发生因素也含有结果因素。比如,货车超载运输硫酸,车辆在转弯时,驾驶员因车辆超载而不能有效控制,致使车辆占用对向车道,与对向车辆碰撞,此时超载表现为发生原因。由于车辆超载,捆绑不牢固,硫酸罐落下地面后摔裂,硫酸泄露腐蚀车辆和路面,超载在此表现为结果原因。一般认为,发生原因的作用大于结果原因,但]发生原因和结果原因在一起事故中的作用方式不尽相同,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查取证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交通事故认定是全面、客观反映交通事故成因的技术认定,应该客观、科学、公正地表述事故成
    因。作为证据,当事人的过错客观地造成了事故后果或是造成后果的原因之一,有过错的当事人就应该负事故责任。

    二、增强交通参与者维护交通安全的意识。 交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交通参与者是其中的子系统,为了维护大系统的正常运转,子系统必须要正常运转,这要求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任何一个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都存在影响交通环境正常运转和导致交通事故的隐患。为了保障交通安全,任何人在参与交通时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同时,对违反交通法律法规,违法行为是加大事故后果原因的违法者认定事故责任是非常必要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对导致交通事故的作用及其行为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过错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应强调驾驶人员职业上的注意义务,避免 对行人、非驾驶方的苛刻要求,留给其精神和身体以适度的自由空间。判断驾驶人员责任时,不应仅看其是否违章(不违章不意味着已尽注意义务),还应看其是否遵守一般安全义务,因为任何发达的交通规则都不能完全概括现实交通的复杂状况;
    (2)如果双方均未报案,一般应认定驾驶方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使其承担赔偿责任;
    如何审查事故认定书
    由于事故认定过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涉及到运动力学、刑事侦查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对认定书的审查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全面审查的原则。1.审查事故认定的程序是否合法。作出责任认定的主体资格是否适合、是否向当事人送达等。2.审查事故认定的事实与其他证据间是否存在矛盾。责任的认定应当建立在公安机关依法调查收集的证据基础之上,也就是事故认定的事实应当与证据证明的事实是同一的。如果存在矛盾则必须对事故的责任作出重新判定。3.审查事故认定的责任是否得当。
    (二)质证原则。“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经过庭审质证”。事故认定书作为一种证据也不例外,只有事故认定赖以成立的证据经过庭审质证无误,才能评判责任认定的合法性、合理性。
    全文
    13 2017-07-26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3037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交通事故认定原则的作用以及其具体情况
一键咨询
  • 165****584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258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中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湛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188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164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804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东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405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683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深圳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427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揭阳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717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225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茂名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肇庆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清远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421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清远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源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083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佛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873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佛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310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深圳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324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汕尾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源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佛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梅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深圳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483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江门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456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488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中山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广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121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中山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408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327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618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058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220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841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梅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珠海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822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梅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广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768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湛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675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316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湛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源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阳江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东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747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惠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阳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585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370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871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601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汕头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606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湛江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汕头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梅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揭阳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肇庆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277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870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255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江门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024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146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010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162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487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汕尾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628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181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惠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东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潮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236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惠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梅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665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425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清远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014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韶关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佛山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0230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深圳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镇江180****2253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扬州135****8872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宿迁177****6956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合同履行的原则及其规则有哪些?
这些原则中,有的是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合同自由原则、公平原则、平等原则等;有的是专属于合同履行原则,如适当履行原则和兼顾附随义务原则。
10w+浏览
合同事务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医疗过错及其认定原则是什么?
医疗过错及其认定原则是:行为的违法性;主观上存在过错;有损害结果发生;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满足这四个原则就可以认定为确实已经构成了医疗过错,将按照造成的实际后果进行相应的处罚和赔偿。
10w+浏览
医疗纠纷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单位犯罪及其处罚原则是什么?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处罚原则是单位犯罪的两罚制和单位犯罪的单罚制。刑法对单位犯罪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采取两罚制。刑法在某些情况下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单罚制,即只处罚自然人而不处罚单位。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2w人正在咨询
土地复垦条例及其原则是什么?
1、土地复垦计划应当结合生产建设与土地损毁时序安排。2、跨县项目应当附具土地复垦实施方案。3、土地复垦计划是项目验收的依据。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
10w+浏览
征地拆迁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7043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单位犯罪及其处罚原则是什么?
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法律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法律知识。针对单位犯罪及其处罚原则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在下面的文章内容中整理了一些与此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可以解答您的问题。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