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界定单位犯罪的概念。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规定虽然界定了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强调了罪刑法定原则,但显然不是单位犯罪的概念规定,且规定较笼统,对定罪原则等问题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只是作出相对含混的规定,使其实际价值和可操作性大为降低,也使单位犯罪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相脱节,既有碍于司法操作也不利于理论发展。对于单位犯罪的概念,刑法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笔者认为这样定义比较恰当:单位犯罪是由刑法明文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了给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研究决定或事后单位予以认可,由其代表人或直接责任人员在其业务活动中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准确界定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
第
一,通过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将机关从单位犯罪主体中排除出去。同时,还有必要根据刑法典施行以来在处理单位犯罪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反思,总结出哪些问题是由于刑法典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不当所引发,在此基础上对单位犯罪的规定进行修订。
第
二,消除“公司、企业”两个概念同时出现于单位犯罪概念中的现象。公司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而组织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态。企业是指以从事生产、流通、科技等活动为内容,以获取赢利和增加积累、创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一种营利性社会经济组织。从逻辑上说,企业是种概念,公司是属概念,公司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二者存在包容关系因而不应并列。
第
三,适当增设其他组织机构以及增设一些新的罪名。因为在实践中,单位犯罪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现有刑法规定的范围,刑法关于五类主体的规定确实过于简单。在将来可以考虑将“单位的分支机构”、“村民委员会”等特殊形式的单位列入主体范围中,增强刑事司法的可操作性,且确是形势所需。同时,建议增设一些新的罪名。例如在一些计算机犯罪犯罪如网上侵犯知识产权罪、网上传播淫秽物品罪,电子商务罪(包括电子商务诈骗、合同诈骗、网上购物欺诈等)新类型的犯罪领域中,单位出于非法利益的功利性目的也必然涉足这些新领域的犯罪,且其罪过恶意更深,危害更大。鉴于我国刑法对单位进行计算机犯罪尚无规定,导致了有罪无刑,司法实践无法操作所以,笔者建议我国刑事立法针对这些新领域中出现的新的犯罪确立新的犯罪罪名,并将单位当然地列入该类犯罪的主体范围,并相应扩大单位犯罪的刑罚种类,如增设永久性或限期性禁止从业刑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