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你好,之前我朋友的同学因为一些小事跟别人打架了,可能因为年纪太小不太懂事,最后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后果,但是朋友的同学不是有意杀害的,那么过失致人死亡罪界定是什么?

帮助5人 2.5k浏览 匿名 2017-11-28 天津和平区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律师解答 共1条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过失致人死亡罪界定有以下几种界定法律法规: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
    1、客观上行为人的行为都引起了他人死亡的结果。
    2、主观上行为人都没有预见这种结果的发生。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要查明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如果应当预见,但是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没有预见,则属于过失致人死亡。如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而引起死亡的,就是刑法上的意外事件,行为人对此不应负刑事责任。
    (二)本罪与本法所规定的涉及过失致人死亡的其他过失犯罪的界限
      本法所规定的其他犯罪中也有包含致人死亡的情况,仅就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结果来说,完全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条件。但是,由于主体要件的特定性、犯罪环境的特定性或者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尤其是犯罪所侵犯的其他客体更为突出,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此,在本法上就分别规定了其他罪名,而把该罪同时也侵犯的他人的生命权规定为一个情节一并予以惩治。所以本条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表明本法对包含致人死亡结果的某些过失犯罪,采取了特别规定优于普通规定的一般原则,有特别规定的从特别规定治罪。本法另有规定的,如:本法第115条第2款规定的失火、过失决水、过失爆炸、过失投毒罪中致人死亡的;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中致人死亡的;第119条规定的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等致人死亡的;第136条规矩的危险物品肇事罪中致人死亡的;以及其他法律中规定的涉及致人死亡的犯罪等。一般言之,本法特别规定的包含致人死亡结果的过失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均较普通的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社会危害性相同或为大,因此,不论从法理上还是从立法者的立法意图上说,都在法律条文中明确体现出对特殊犯罪的相同的或为重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一贯坚持并于本法第5条所明定的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并且有利于预防犯罪,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三)本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区别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应注重:
    1、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
      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凭借一定的自认为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因素,如行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为预防措施,以及客观条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等,轻信他人死亡的结果不会发生,以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最终发生了。间接故意杀人,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对这种结果的发生采取听之任之、有意放任的态度,从而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的相似点在于:两者都发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行为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且都不希望这种结果发生。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第
    一,在认识因素上,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估计不同。二者虽然都是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间接故意杀人中行为人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发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中,行为人和主观上认为,由于他的出身能力、技术、经验利及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时,他人死亡的结果可以避免,即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在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
      第
    二,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中的行为人虽然都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深入考察,二者对他人死亡结果的态度是有明显差别的。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虽然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但是对于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并不持有反对态度,而是听之任之。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罪中,行为人不仅不希望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同时也不放任这结果发生,而是希望这种结果不要发生,希望避免这种结果发生,即排斥、反对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在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结果情况下、行为人仍然相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并因而实施了该种行为,   
    2、过失致人死亡罪同“误杀”的故意杀人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求的是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存有过失心理态度。在司法实践中,不应将行为人在故意杀人中因打击错误误杀其“针对对象”(即行为人追求的杀害对象)以外之人的行为认定为过失的致人死亡罪。
      
    3、不作为致人死亡行为的定性
      不作为致人死亡不仅可以成立故意杀人罪,而且也可以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对其不作为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是否具有故意心态,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司法实践中,尤其要注意这样一种情况,即:行为人先前意外地或过失地导致了他人死亡的危险,行为人能抢救而不抢救,放任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对行为人不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性,更不能认为是意外事件而认定行为人无罪,而应对其以间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其次,再从犯罪客观方面来看,出于被告人的伤害行为造成了被害人可能死亡的危险状态时,被告人就负有防止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但他基于上述心理因素,不仅不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反而一声不吭甚至一走了之,从而导致了被害人因贻误抢救时间而死亡。
      
    4、过失致人死亡后,行为人为逃避罪责又将尸体误为活人加以“杀害”以灭口的行为,不应只定过失致人死亡罪或故意杀人罪一罪,而应对行为人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杀人罪 (对象不能犯未遂)定罪,实行数罪并罚。
    (四)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他人死亡结果时的刑事责任的确定
      本法第25条第2款明确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因此,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的确定应把握以下几点: 分清各过失行为人的责任大小。由于不存在共同过失犯罪,因此,也就无所谓主犯、从犯,对于几个过失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共同导致他人死亡结果的,应查明各过失行为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据此确定确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各自的责任。确定各过失行为人的责任,必须遵循两条原则:其
    一,部分责任则。因为各过失行为人的行为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因此,不能要求某个过失行为人承担全部责任。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每个过失行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之和,必须同所造成的他人死亡结果的刑事责任相对应,因此每个过失行为人只能承担造成他人死亡结果的部分责任。其
    二,作用分担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各过失行为人在对他人死亡结果所起的作用上,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必然存在对危害结果承担不同的刑事责任的问题,这也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由于过失犯罪中不存在主犯、从犯问题,所以,认定各过失行为人作用谁大谁小就成了正确确定其刑事责任的关键。司法人员必须根拥有关案件事实,客观地加以认定,才能做到罪责自负,罚当其罪。
     
    (五)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向故意杀人行为转化的问题
      
    1、行为人过失致人重伤,客观上被害人已经达到无法救治、必然死亡的程度,由于行为人误认为只造成了重伤,为逃避罪责而逃之夭夭,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基于过失行为而负有紧急抢救的义务,如果及时进行抢救,虽然被害人仍然死亡,行为人的行为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而行为人故意逃避抢救义务,主观上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因此,行为人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均发生了由过失致人死亡罪向间接故意杀人罪的转化,应以间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2、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已经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其自己只认为被害人受了重伤并因怕被害人事后揭露其罪行,而故意实施杀害已经死亡的被害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对象认识错误,不影响其后面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的构成,应对其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全文
    12 2017-11-28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3082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请问一下过失致人死亡罪界定是什么?
一键咨询
  • 静海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050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034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静海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821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832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867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东丽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西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566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287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828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宁河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开发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汉沽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178****114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汉沽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宝坻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武清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0****281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东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808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东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534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蓟州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564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汉沽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664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宝坻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480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137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622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东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543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7583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西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开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307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038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705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开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北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东丽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开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滨海新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西青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武清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静海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125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406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235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4****663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西青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600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172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133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4****118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开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1442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红桥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汉沽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北辰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602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静海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开发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632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274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548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256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110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366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020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6****7381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东丽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北辰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147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东丽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076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宝坻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红桥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东丽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172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西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058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武清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武清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1162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红桥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宁河区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607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613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开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滨海新区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280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开区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455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宁河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宝坻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400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河东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常州181****3557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泰州134****7469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沭阳134****447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医疗事故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的界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很少,而导致自己没有办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需要多多了解一些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本篇文章为您整理了一些关于医疗事故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的界限的法律知识,请阅读文章详细内容了解。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过失致人死亡罪一般多久能判下来
过失致人死亡罪被逮捕后一般七个月左右判刑,一般情况下判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我们在遇见过失致人死亡罪一般多久能判下来的问题时可以参考本文内容。一、过失致人死亡罪一般多久能判下来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10w+浏览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2w人正在咨询
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区别为是否故意进行伤害行为。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在客观上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但故意伤害致死是犯罪人故意进行杀人,过失致死杀人指的是犯罪人在无意中进行伤害行为。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5935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过失致人死亡刑事
我们的工作、学习甚至平常生活过程中,相信会遇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本篇文章对我们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作出了具体的法律知识解答,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帮助您了解更多与过失致人死亡刑事相关的法律方面知识。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针对问题:杀猪盘属于诈骗还是赌博行为,我想进一步了解:诈骗与赌博的法律界限是什么?
[律师回复] 杀猪盘属于诈骗行为,而不是赌博行为。根据搜索结果,杀猪盘是一种电信诈骗方式,诈骗分子利用网络交友,诱导受害人投资赌博,其核心在于通过欺骗手段非法取得他人财物。在法律上,诈骗与赌博有明显的界限:
? 行为性质不同:赌博是违反社会治安管理秩序的非法活动,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 犯罪构成要件不同:赌博罪主要侵犯的是社会管理秩序和公序良俗,而诈骗罪则主要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赌博罪中的欺骗是为了引诱他人参加赌博,而诈骗罪中的欺骗是为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 侵犯的客体不同:赌博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财产所有权。
? 主观目的不同:赌博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以营利为目的,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 行为手段不同:在赌博型诈骗中,行为人通过形似赌博的行为,输赢原本没有偶然性,但伪装具有偶然性,诱使对方参与赌博,从而不法取得对方财物。
因此,杀猪盘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而不是赌博罪。在司法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准确区分赌博与诈骗的法律界限,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