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成诈骗罪而获得取保候审的情况下,能否判决缓刑,需要全面综合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取保候审仅仅是一项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强制性措施,对于是否能够实际适用缓刑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在具体实施缓刑时,我们必须深入考虑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以及罪犯本人的悔过态度等诸多因素。假如被告人在实施诈骗行为时涉及的涉案金额相对较低,而且他/她属于初次违法的初犯者,并且积极主动地退还赃款以表悔意,同时只要宣告缓刑并不给其日常生活所在地的社区带来过分重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该被告人才具有可能被予以缓刑的资格。然而,如果被告人实施了重大的诈骗行为,特别是涉及到不止一次的违法行为,或者其犯罪行为情节十分恶劣,同时由于这种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哪怕被告人已经得到取保候审的机会,想要在这类情况下成功适用缓刑也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因此,最终的结论必须基于对具体案件事实以及相关证据的全面考虑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