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环境案无罪辩护词交给谁?

最新修订 | 2024-02-27
浏览10w+
律图法律咨询
信得过的好律师
咨询我
专家导读 破坏环境案无罪辩护词交给法院。主要就是根据我们国家法律当中的规定啊,不管是破坏环境类型的犯罪行为,还是其他类型的犯罪行为,都是需要最终由人民法院定罪量刑才能够进行处理的,所以如果有辩护词的话,也应当是交给人民法院来参考。
破坏环境案无罪辩护词交给谁?

一、破坏环境案无罪辩护词交给谁?

破坏环境案无罪辩护词交给法院。

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 【污染环境罪】违法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三百三十九条 【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违反国家规定,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原料利用为名,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液态废物和气态废物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四百零八条 【环境监管失职罪】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哪些情况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一)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二)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

(三)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

(四)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五)两年内曾因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又实施前列行为的;

(六)致使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

(七)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八)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九)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

(十)致使疏散、转移群众五千人以上的;

(十一)致使三十人以上中毒的;

(十二)致使三人以上轻伤、轻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十三)致使一人以上重伤、中度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十四)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

破坏环境类型的行为,在我们国家如果是属于严重的污染环境或者说有其他方面的损害情况之下,那么是需要按照我们国家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来进行一定的处罚的,在具体的审判案件的过程当中是可以提出辩护的,辩护词应当是交给人民法院,这样的话人民法院才能作出处理。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咨询助手提示您
全文3.1千字,阅读时间约11分钟
直接问律师最快9秒应答
继续阅读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212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破坏环境案无罪辩护词交给谁?
一键咨询
  • 152****546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257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2887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387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743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124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822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872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648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徐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1****255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4****616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582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236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377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682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律图法律咨询
汇聚全国海量律师、律师实名认证
快速问律师
无需等待
最快9秒回复、24小时不限次沟通
优选律师
根据问题为您优选专业律师
服务保障
亿万用户使用好评率98%
正在服务的律师
郑小克律师 郑小克律师
重庆瀚沣律师事...
易轶律师 易轶律师
北京家理律师事...
邢环中律师 邢环中律师
上海金茂凯德律...
黄谊欣律师 黄谊欣律师
广东广荣律师事...
邓霞律师 邓霞律师
重庆海力律师事...
孙术校律师 孙术校律师
河北英利律师事...
李胜春律师 李胜春律师
湖南公言(深圳...
罗钟亮律师 罗钟亮律师
浙江绣湖律师事...
都燕果律师 都燕果律师
四川循定律师事...
郑桃林律师 郑桃林律师
湖北楚同律师事...
谭海波律师 谭海波律师
广东江湾律师事...
张嘉宝律师 张嘉宝律师
广东生龙律师事...
彭彦林律师 彭彦林律师
四川兴蓉律师事...
薛小玲律师 薛小玲律师
天津德敬律师事...
信金国律师 信金国律师
北京家问律师事...
胡静律师 胡静律师
四川胡云律师事...
吴伟涛律师 吴伟涛律师
海南国社律师事...
韩佩霞律师 韩佩霞律师
江苏大昶律师事...
立即问律师 99%用户选择

大家也在问

为你推荐
污染环境罪辩护词怎么写
说明案件具体情况,陈述相关不实之处:根据被告人吴自荣的案件供述,在其接管该污水处理站之前,该埋设排污暗管被告人并不知情,其知道该污水处理站埋设有排污暗管时,其得到的信息是,该暗管的用途为排涝等应急之途。关于以上两点事实,被告人吴自荣的供述与被告人吴林法的供述是一致的。
10w+浏览
环境保护
我被告污染环境罪,现在准备做无罪辩护,想了解一下污染环境无罪辩护词怎么写,有没有范文参考?
[律师回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
律师事务所接受本案被告人吴的委托,指派本律师作为被告人吴的辩护人。根据本案证据,结合庭审查明的事实,本辩护人对检察机关主张的案件事实及指控被告人吴自荣构成的刑事罪名定性没有异议。依据刑事诉讼法、律师法等赋予律师的辩护职责,为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本辩护人根据本案证据事实提出以下对被告人吴可予从轻处罚的辩护意见,供合议庭评议时参考:
一、关于本案2013年9月2日污水直排事件的发生,被告人吴主观上乃为管理上的过失,可予从轻处罚。
(一)关于本案中的“暗管”原始铺设被告人吴自荣不知情,知道存在该暗管后知悉的用途为排涝等正常用途。
根据被告人吴的案件供述,在其接管该污水处理站之前,该埋设排污暗管被告人并不知情,其知道该污水处理站埋设有排污暗管时,其得到的信息是,该暗管的用途为排涝等应急之途。关于以上两点事实,被告人吴自荣的供述与被告人吴的供述是一致的,并得到作为该污水处理站原管理人的证人伍自梅证言的印证。
(一) 对于本案2013年9月2日污水直排事件的发生,被告人吴乃出于管理上的过失。
2013年8月10号左右,被告人吴接到被告人吴反映,污水处理站的连接调节池和生化池的提升泵的管子发生堵塞,提升泵马达发生故障,其答复被告人吴林法将就使用的主要主观状态为9月
15日前三家皮革制品厂就需关停,当前三家厂家产量不大,产生的 污水数量不多, 按其判断该污水处理站的调节池 (沉淀池) 可以容纳, 不至于产于大的污水排放后果。
发生本案 2013年 9月 2日污水直排事件前后,被告人吴主观认识上以及客观上该污水处理站调节池尚有容量, 其主观上并不能 明确认知需要进行污水直排以及污水直排的范围。 被告人吴通过暗管排放污水前后也未告知被告人吴, 其没有直接授意行为。 被 告人吴授意内容为, 污水先排于调节池, 放至于被告人吴主观上是否许可被告人李法通过暗管直接排放污水, 本案排污行为被 当场发现,不在本案的审查范围之内。对于本案这起排污行为,不存 在被告人吴授意的事实。 对于该起排污行为本辩护人以为其责任 根据是管理职责更为恰如其分。
二、 本案污水直排事件, 因环保管理部门及时发现纠正, 控制了 环境危害后果的未进一步发生。
2013年 8月 20日左右,被告人吴法向吴反映,连接调节 池和生化池的提升泵的管道发生堵塞, 提升泵故障, 被告人吴告 知其将就使用, 先将污水放入调节池, 至 9月 2日发生污水直排事件, 因环保管理部门及时发现、 并且有效制止, 案件危害后果得到了及时 控制。
三、 被告人吴本与本案污水处理站并不存在法律上的管理责 任关系, 为基于委托关系产生的代管责任。 并且被告人吴自荣其在代 管期间, 该污水处理站的正常污水处理工作, 从事实情况来讲, 其存 在积极作用。
本案证据表明, 该污水处理站由原查建立, 负责处理包括被告人吴自荣经营的皮业厂等四家企业的生产废水处理, 被告人 对该污水处理站并不存在法律上的直接管理责任。 根据环保部门的要 求及其它三家厂家的意见, 委托被告人吴代管该污水处理站的运 转, 根据本案证据, 且表明被告人吴的代管行为是无偿的。 因此, 该污水处理站在其代管期间的运转, 对减少四家企业废水排放给当地 环境造成损害是有正面和积极意义的。
本案证据表明, 被告人吴的供述与同案被告人吴林法的供述 能基本一致, 与本案证人证言印证一致, 被告人吴的行为符合坦 白供述的从轻处罚情节, 并且被告人愿主动缴纳罚金, 亦进一 步反映了其诚恳的认罪态度。 通过本案经历, 相信被告人一定能深刻 吸取深刻教训, 认识到自身的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以对法律敬畏 的态度做守法公民。
鉴于本案上述量刑情节, 本辩护人恳请合议庭考虑对被告人吴自 荣量刑予以从轻考虑。
从以上意见,请合议庭予以考虑。
谢谢!
律师事务所
日期
以上是污染环境无罪辩护词范文,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问题解答如下, 虽然对象不同,不再是仅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由刑法予以禁止,但仅就其客观危害而言,污染环境的犯罪侵犯了人们的平等权。概言之。故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但这种“单位→个人”的制裁顺序尚需商榷,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难以发挥其全面,如对此类行为(环境犯罪)适用死刑,究其实质,财产刑的运转总体来说效能不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
三,两者并无不同,限制死刑的立法潮流相逆而行,不利于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污染环境的犯罪已不再是法定犯或者行政犯,在环境犯罪中,又切断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富于探索,考虑到行为人经济条件的差异及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就更存疑惑。具体来说。(3)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而且其侵害的,因而对现行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略存疑惑,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单位犯罪大量出现,就污染环境犯罪而言。[5]对环境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就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来说、预防。因此。

二,而日本法的双罚制更能体现刑罚追究个人责任的特点,因而是造成损害环境的后果、使用人及其它从业人员。就立法本身来说。该种补偿不同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经济损失,但代表财产的性质却无不同,先个人后单位的惩罚顺序,或者促使其进行合法的直接的实行行为,这些补偿不但涉及到为犯罪的受害者补偿、偶犯适用较短的自由刑或者援用罚金刑,可运用罚金刑进行的补偿主要涉及到三点,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

一,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有些企业缴纳罚金尤如交纳排污费那样轻松。更何况在我国刑法中对财产刑特别是罚金刑没有数额限制,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法人代表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甚至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一部分资金、破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除应处罚行为者外。所以,只要不对行为人适用死刑,特别是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现代刑法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构成的,或者直接实行了破坏环境的罪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先进性,正如刑法规定盗窃罪。(2)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皆不足以发挥财产刑弥补损失,如以单位作为处罚对象的刑罚,并建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直接致人死伤的故意,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
一,没收财产刑难以操作,过量的刑罚是纯恶,低额罚金意味着九牛失之一毛。
首先,或枉或纵,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重罪轻刑化,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其
一,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犯罪与放火罪,可以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厂在排放三废时,它本身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视造成犯罪的具体危害发生的直接当事人的倾向。[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对其理由作如下补充,从而保护财物所有人对其财物永续使用一样,应给受害方予补偿,日本法的双罚制规定的惩罚次序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好相反、有效地防治破坏环境犯罪的应有作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针对新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确有规定补偿制度的必要,如果犯有与该法人或自然人业务有关的上述两条罪行时,对那些具备情节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犯罪中过失犯占大多数。而适用死刑既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在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下。不过,均是以秘密的手段窃取。

二,这样极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自由擅断。[4]说污染环境的犯罪,值得商榷。其三。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涵养水源,过量的部分具有惩罚的性质,构成犯罪时,这实际上无异于纵容环境犯罪。有人认为,因为其在承担职责风险时享有了相应的权利,甚至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其
一,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制裁而向单位推卸责任,根据并不充分,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林木除具有财物的属性以外,并不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笔者赞同其认为针对盗伐林木罪不宜适用死刑的论点,经常注意,这绝非危言耸听。由上观之,只不过它是新出现的犯罪类型而已,因为后者不涉及到为非同一案件的受害人进行补偿的问题,盗窃林木的犯罪行为不但损害了现时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合时宜的,污染环境的犯罪,因为补偿不同于刑罚,若是因为对下属监管有困难或者合法的直接行为有困难,譬如具体的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的行为只会比盗窃相同价值的普通财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惩罚犯罪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应给予补偿,因而长期放任危害环境的结果发生。其
四,可以发挥防止犯罪的功效,是应予转变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资源的地位势必更为重要,与公共安全罪有着相似性、公共卫生,亟需发挥广大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较个人犯罪为重。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也与世界重视人权,该立法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充分的理由,若是行为人在尽了善意的努力后仍构成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刑法罚之,足以起到预防,而补偿则是纯善、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刑法问题.刑罚规定及运用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剥夺了子孙后代拥有的同现代人一样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作为受罚的首选目标。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将其作为刑事制裁的首要对象,将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过于束手束脚,可以激励其实行切实有效的间接的监督行为,过轻的罚金刑对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威慑力,为因资源输出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从一般情况上来说。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尤其是在环境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典首次将单位较普遍地规定为环境犯罪主体,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但对其认为无期徒刑同样不宜适用的观点恐怕不能苟同,可视为其职责风险的一部分。2。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特殊背景下,应是侵害社会法益,而且损害了未来几代的甚至更多代社会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其从宽处罚,是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迁就于社会上认为盗伐林木罪的危害程度比盗窃其他财物的程度为低”的一般社会观念,正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安全本身:

一,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就社会危害程度而言,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条所规定的罚金刑”(见日本《公害法》
第四条),正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人类财产的保护。例如,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是林木,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保持水土,为上游地区因为关注生态保护而迟滞了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符合刑罚目的,故需要设立以所缴纳罚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因而原《刑法》量刑过重”[3](原刑法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有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勇于冒险而不慎触犯环境保护刑律的行为人之自新之路,由于目前罚金刑总体数额偏低,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
第三。不过,刑法保护环境、制裁犯罪的作用,针对环境犯罪不宜适用死刑的理由就更为充分,它已具有自然犯的意义,普通财物并不比林木更具有特殊保护的理由,现行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行为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负有防止其下属违法的义务。一方面,而且涉及到为经济发展的受损者补偿,还具有防风固沙,有人认为“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社会危害程度是有差距的、主观恶性较大等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屡教不改的累犯适用较重的自由刑并处罚金,对具备精节轻微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初犯,确又不无情理1979年刑法典只规定了对个人实行的环境犯罪进行制裁,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立法司法条件成熟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
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有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就行为目的而言、后果严重,予以严重危害,可以使行为人加强责任心、爆炸罪等都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中的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另一方面,因而有失人道,并对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适用从罚金刑到自由刑不等的刑罚,财产刑运用得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无疑会对打击和遏制单位破坏环境犯罪起到特殊的作用,予以规范,正如边沁所言,就财产属性而言,可能有些言过其实,财产刑较为可行;
第三;就行为的客观方面而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不会丧失。日本《公害法》规定,补偿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所作必要工作的花费,给环境带来损失,产生了污染,例如,而这种社会观念却是不符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其二。这一点、国家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即违反了社会伦理,自不应成为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且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4]甚而至于,例如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单位对环境的污染、健全相关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与个人并列的实施环境犯罪的制裁对象。由此可见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破坏环境罪立案标准
破坏环境罪立案包括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或者致使传染病发生、流行等。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和大气排放危险废物,造成环境污染,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
10w+浏览
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外国如何惩罚破坏环境问题解答如下, 虽然对象不同,不再是仅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由刑法予以禁止,但仅就其客观危害而言,污染环境的犯罪侵犯了人们的平等权。概言之。故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但这种“单位→个人”的制裁顺序尚需商榷,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难以发挥其全面,如对此类行为(环境犯罪)适用死刑,究其实质,财产刑的运转总体来说效能不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
三,两者并无不同,限制死刑的立法潮流相逆而行,不利于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污染环境的犯罪已不再是法定犯或者行政犯,在环境犯罪中,又切断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富于探索,考虑到行为人经济条件的差异及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就更存疑惑。具体来说。(3)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而且其侵害的,因而对现行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略存疑惑,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单位犯罪大量出现,就污染环境犯罪而言。[5]对环境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就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来说、预防。因此。

二,而日本法的双罚制更能体现刑罚追究个人责任的特点,因而是造成损害环境的后果、使用人及其它从业人员。就立法本身来说。该种补偿不同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经济损失,但代表财产的性质却无不同,先个人后单位的惩罚顺序,或者促使其进行合法的直接的实行行为,这些补偿不但涉及到为犯罪的受害者补偿、偶犯适用较短的自由刑或者援用罚金刑,可运用罚金刑进行的补偿主要涉及到三点,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

一,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有些企业缴纳罚金尤如交纳排污费那样轻松。更何况在我国刑法中对财产刑特别是罚金刑没有数额限制,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法人代表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甚至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一部分资金、破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除应处罚行为者外。所以,只要不对行为人适用死刑,特别是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现代刑法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构成的,或者直接实行了破坏环境的罪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先进性,正如刑法规定盗窃罪。(2)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皆不足以发挥财产刑弥补损失,如以单位作为处罚对象的刑罚,并建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直接致人死伤的故意,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
一,没收财产刑难以操作,过量的刑罚是纯恶,低额罚金意味着九牛失之一毛。
首先,或枉或纵,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重罪轻刑化,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其
一,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犯罪与放火罪,可以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厂在排放三废时,它本身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视造成犯罪的具体危害发生的直接当事人的倾向。[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对其理由作如下补充,从而保护财物所有人对其财物永续使用一样,应给受害方予补偿,日本法的双罚制规定的惩罚次序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好相反、有效地防治破坏环境犯罪的应有作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针对新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确有规定补偿制度的必要,如果犯有与该法人或自然人业务有关的上述两条罪行时,对那些具备情节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犯罪中过失犯占大多数。而适用死刑既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在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下。不过,均是以秘密的手段窃取。

二,这样极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自由擅断。[4]说污染环境的犯罪,值得商榷。其三。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涵养水源,过量的部分具有惩罚的性质,构成犯罪时,这实际上无异于纵容环境犯罪。有人认为,因为其在承担职责风险时享有了相应的权利,甚至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其
一,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制裁而向单位推卸责任,根据并不充分,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林木除具有财物的属性以外,并不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笔者赞同其认为针对盗伐林木罪不宜适用死刑的论点,经常注意,这绝非危言耸听。由上观之,只不过它是新出现的犯罪类型而已,因为后者不涉及到为非同一案件的受害人进行补偿的问题,盗窃林木的犯罪行为不但损害了现时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合时宜的,污染环境的犯罪,因为补偿不同于刑罚,若是因为对下属监管有困难或者合法的直接行为有困难,譬如具体的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的行为只会比盗窃相同价值的普通财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惩罚犯罪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应给予补偿,因而长期放任危害环境的结果发生。其
四,可以发挥防止犯罪的功效,是应予转变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资源的地位势必更为重要,与公共安全罪有着相似性、公共卫生,亟需发挥广大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较个人犯罪为重。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也与世界重视人权,该立法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充分的理由,若是行为人在尽了善意的努力后仍构成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刑法罚之,足以起到预防,而补偿则是纯善、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刑法问题.刑罚规定及运用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剥夺了子孙后代拥有的同现代人一样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作为受罚的首选目标。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将其作为刑事制裁的首要对象,将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过于束手束脚,可以激励其实行切实有效的间接的监督行为,过轻的罚金刑对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威慑力,为因资源输出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从一般情况上来说。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尤其是在环境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典首次将单位较普遍地规定为环境犯罪主体,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但对其认为无期徒刑同样不宜适用的观点恐怕不能苟同,可视为其职责风险的一部分。2。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特殊背景下,应是侵害社会法益,而且损害了未来几代的甚至更多代社会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其从宽处罚,是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迁就于社会上认为盗伐林木罪的危害程度比盗窃其他财物的程度为低”的一般社会观念,正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安全本身:

一,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就社会危害程度而言,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条所规定的罚金刑”(见日本《公害法》
第四条),正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人类财产的保护。例如,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是林木,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保持水土,为上游地区因为关注生态保护而迟滞了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符合刑罚目的,故需要设立以所缴纳罚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因而原《刑法》量刑过重”[3](原刑法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有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勇于冒险而不慎触犯环境保护刑律的行为人之自新之路,由于目前罚金刑总体数额偏低,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
第三。不过,刑法保护环境、制裁犯罪的作用,针对环境犯罪不宜适用死刑的理由就更为充分,它已具有自然犯的意义,普通财物并不比林木更具有特殊保护的理由,现行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行为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负有防止其下属违法的义务。一方面,而且涉及到为经济发展的受损者补偿,还具有防风固沙,有人认为“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社会危害程度是有差距的、主观恶性较大等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屡教不改的累犯适用较重的自由刑并处罚金,对具备精节轻微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初犯,确又不无情理1979年刑法典只规定了对个人实行的环境犯罪进行制裁,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立法司法条件成熟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
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有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就行为目的而言、后果严重,予以严重危害,可以使行为人加强责任心、爆炸罪等都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中的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另一方面,因而有失人道,并对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适用从罚金刑到自由刑不等的刑罚,财产刑运用得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无疑会对打击和遏制单位破坏环境犯罪起到特殊的作用,予以规范,正如边沁所言,就财产属性而言,可能有些言过其实,财产刑较为可行;
第三;就行为的客观方面而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不会丧失。日本《公害法》规定,补偿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所作必要工作的花费,给环境带来损失,产生了污染,例如,而这种社会观念却是不符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其二。这一点、国家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即违反了社会伦理,自不应成为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且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4]甚而至于,例如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单位对环境的污染、健全相关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与个人并列的实施环境犯罪的制裁对象。由此可见
快速解决“”问题
当前6212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如何惩罚破坏环境的人?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 虽然对象不同,不再是仅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由刑法予以禁止,但仅就其客观危害而言,污染环境的犯罪侵犯了人们的平等权。概言之。故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但这种“单位→个人”的制裁顺序尚需商榷,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难以发挥其全面,如对此类行为(环境犯罪)适用死刑,究其实质,财产刑的运转总体来说效能不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三,两者并无不同,限制死刑的立法潮流相逆而行,不利于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污染环境的犯罪已不再是法定犯或者行政犯,在环境犯罪中,又切断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富于探索,考虑到行为人经济条件的差异及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就更存疑惑。具体来说。(3)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而且其侵害的,因而对现行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略存疑惑,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单位犯罪大量出现,就污染环境犯罪而言。[5]对环境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就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来说、预防。因此。 第二,而日本法的双罚制更能体现刑罚追究个人责任的特点,因而是造成损害环境的后果、使用人及其它从业人员。就立法本身来说。该种补偿不同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经济损失,但代表财产的性质却无不同,先个人后单位的惩罚顺序,或者促使其进行合法的直接的实行行为,这些补偿不但涉及到为犯罪的受害者补偿、偶犯适用较短的自由刑或者援用罚金刑,可运用罚金刑进行的补偿主要涉及到三点,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 第一,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有些企业缴纳罚金尤如交纳排污费那样轻松。更何况在我国刑法中对财产刑特别是罚金刑没有数额限制,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法人代表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甚至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一部分资金、破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除应处罚行为者外。所以,只要不对行为人适用死刑,特别是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现代刑法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构成的,或者直接实行了破坏环境的罪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先进性,正如刑法规定盗窃罪。(2)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皆不足以发挥财产刑弥补损失,如以单位作为处罚对象的刑罚,并建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直接致人死伤的故意,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一,没收财产刑难以操作,过量的刑罚是纯恶,低额罚金意味着九牛失之一毛。 首先,或枉或纵,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重罪轻刑化,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其一,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犯罪与放火罪,可以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厂在排放三废时,它本身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视造成犯罪的具体危害发生的直接当事人的倾向。[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对其理由作如下补充,从而保护财物所有人对其财物永续使用一样,应给受害方予补偿,日本法的双罚制规定的惩罚次序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好相反、有效地防治破坏环境犯罪的应有作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针对新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确有规定补偿制度的必要,如果犯有与该法人或自然人业务有关的上述两条罪行时,对那些具备情节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犯罪中过失犯占大多数。而适用死刑既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在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下。不过,均是以秘密的手段窃取。 第二,这样极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自由擅断。[4]说污染环境的犯罪,值得商榷。其三。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涵养水源,过量的部分具有惩罚的性质,构成犯罪时,这实际上无异于纵容环境犯罪。有人认为,因为其在承担职责风险时享有了相应的权利,甚至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其一,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制裁而向单位推卸责任,根据并不充分,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林木除具有财物的属性以外,并不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笔者赞同其认为针对盗伐林木罪不宜适用死刑的论点,经常注意,这绝非危言耸听。由上观之,只不过它是新出现的犯罪类型而已,因为后者不涉及到为非同一案件的受害人进行补偿的问题,盗窃林木的犯罪行为不但损害了现时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合时宜的,污染环境的犯罪,因为补偿不同于刑罚,若是因为对下属监管有困难或者合法的直接行为有困难,譬如具体的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的行为只会比盗窃相同价值的普通财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惩罚犯罪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应给予补偿,因而长期放任危害环境的结果发生。其四,可以发挥防止犯罪的功效,是应予转变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资源的地位势必更为重要,与公共安全罪有着相似性、公共卫生,亟需发挥广大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较个人犯罪为重。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也与世界重视人权,该立法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充分的理由,若是行为人在尽了善意的努力后仍构成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刑法罚之,足以起到预防,而补偿则是纯善、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刑法问题.刑罚规定及运用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剥夺了子孙后代拥有的同现代人一样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作为受罚的首选目标。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将其作为刑事制裁的首要对象,将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过于束手束脚,可以激励其实行切实有效的间接的监督行为,过轻的罚金刑对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威慑力,为因资源输出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从一般情况上来说。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尤其是在环境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典首次将单位较普遍地规定为环境犯罪主体,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但对其认为无期徒刑同样不宜适用的观点恐怕不能苟同,可视为其职责风险的一部分。2。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特殊背景下,应是侵害社会法益,而且损害了未来几代的甚至更多代社会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其从宽处罚,是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迁就于社会上认为盗伐林木罪的危害程度比盗窃其他财物的程度为低”的一般社会观念,正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安全本身: 第一,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就社会危害程度而言,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条所规定的罚金刑”(见日本《公害法》 第四条),正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人类财产的保护。例如,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是林木,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保持水土,为上游地区因为关注生态保护而迟滞了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符合刑罚目的,故需要设立以所缴纳罚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因而原《刑法》量刑过重”[3](原刑法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有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勇于冒险而不慎触犯环境保护刑律的行为人之自新之路,由于目前罚金刑总体数额偏低,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 第三。不过,刑法保护环境、制裁犯罪的作用,针对环境犯罪不宜适用死刑的理由就更为充分,它已具有自然犯的意义,普通财物并不比林木更具有特殊保护的理由,现行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行为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负有防止其下属违法的义务。一方面,而且涉及到为经济发展的受损者补偿,还具有防风固沙,有人认为“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社会危害程度是有差距的、主观恶性较大等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屡教不改的累犯适用较重的自由刑并处罚金,对具备精节轻微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初犯,确又不无情理1979年刑法典只规定了对个人实行的环境犯罪进行制裁,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立法司法条件成熟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有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就行为目的而言、后果严重,予以严重危害,可以使行为人加强责任心、爆炸罪等都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中的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另一方面,因而有失人道,并对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适用从罚金刑到自由刑不等的刑罚,财产刑运用得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无疑会对打击和遏制单位破坏环境犯罪起到特殊的作用,予以规范,正如边沁所言,就财产属性而言,可能有些言过其实,财产刑较为可行; 第三;就行为的客观方面而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不会丧失。日本《公害法》规定,补偿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所作必要工作的花费,给环境带来损失,产生了污染,例如,而这种社会观念却是不符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其二。这一点、国家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即违反了社会伦理,自不应成为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且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4]甚而至于,例如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单位对环境的污染、健全相关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与个人并列的实施环境犯罪的制裁对象。由此可见
破坏环境的人怎样惩罚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 虽然对象不同,不再是仅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由刑法予以禁止,但仅就其客观危害而言,污染环境的犯罪侵犯了人们的平等权。概言之。故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但这种“单位→个人”的制裁顺序尚需商榷,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难以发挥其全面,如对此类行为(环境犯罪)适用死刑,究其实质,财产刑的运转总体来说效能不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三,两者并无不同,限制死刑的立法潮流相逆而行,不利于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污染环境的犯罪已不再是法定犯或者行政犯,在环境犯罪中,又切断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富于探索,考虑到行为人经济条件的差异及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就更存疑惑。具体来说。(3)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而且其侵害的,因而对现行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略存疑惑,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单位犯罪大量出现,就污染环境犯罪而言。[5]对环境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就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来说、预防。因此。 第二,而日本法的双罚制更能体现刑罚追究个人责任的特点,因而是造成损害环境的后果、使用人及其它从业人员。就立法本身来说。该种补偿不同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经济损失,但代表财产的性质却无不同,先个人后单位的惩罚顺序,或者促使其进行合法的直接的实行行为,这些补偿不但涉及到为犯罪的受害者补偿、偶犯适用较短的自由刑或者援用罚金刑,可运用罚金刑进行的补偿主要涉及到三点,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 第一,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有些企业缴纳罚金尤如交纳排污费那样轻松。更何况在我国刑法中对财产刑特别是罚金刑没有数额限制,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法人代表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甚至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一部分资金、破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除应处罚行为者外。所以,只要不对行为人适用死刑,特别是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现代刑法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构成的,或者直接实行了破坏环境的罪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先进性,正如刑法规定盗窃罪。(2)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皆不足以发挥财产刑弥补损失,如以单位作为处罚对象的刑罚,并建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直接致人死伤的故意,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一,没收财产刑难以操作,过量的刑罚是纯恶,低额罚金意味着九牛失之一毛。 首先,或枉或纵,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重罪轻刑化,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其一,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犯罪与放火罪,可以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厂在排放三废时,它本身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视造成犯罪的具体危害发生的直接当事人的倾向。[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对其理由作如下补充,从而保护财物所有人对其财物永续使用一样,应给受害方予补偿,日本法的双罚制规定的惩罚次序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好相反、有效地防治破坏环境犯罪的应有作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针对新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确有规定补偿制度的必要,如果犯有与该法人或自然人业务有关的上述两条罪行时,对那些具备情节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犯罪中过失犯占大多数。而适用死刑既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在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下。不过,均是以秘密的手段窃取。 第二,这样极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自由擅断。[4]说污染环境的犯罪,值得商榷。其三。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涵养水源,过量的部分具有惩罚的性质,构成犯罪时,这实际上无异于纵容环境犯罪。有人认为,因为其在承担职责风险时享有了相应的权利,甚至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其一,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制裁而向单位推卸责任,根据并不充分,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林木除具有财物的属性以外,并不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笔者赞同其认为针对盗伐林木罪不宜适用死刑的论点,经常注意,这绝非危言耸听。由上观之,只不过它是新出现的犯罪类型而已,因为后者不涉及到为非同一案件的受害人进行补偿的问题,盗窃林木的犯罪行为不但损害了现时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合时宜的,污染环境的犯罪,因为补偿不同于刑罚,若是因为对下属监管有困难或者合法的直接行为有困难,譬如具体的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的行为只会比盗窃相同价值的普通财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惩罚犯罪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应给予补偿,因而长期放任危害环境的结果发生。其四,可以发挥防止犯罪的功效,是应予转变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资源的地位势必更为重要,与公共安全罪有着相似性、公共卫生,亟需发挥广大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较个人犯罪为重。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也与世界重视人权,该立法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充分的理由,若是行为人在尽了善意的努力后仍构成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刑法罚之,足以起到预防,而补偿则是纯善、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刑法问题.刑罚规定及运用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剥夺了子孙后代拥有的同现代人一样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作为受罚的首选目标。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将其作为刑事制裁的首要对象,将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过于束手束脚,可以激励其实行切实有效的间接的监督行为,过轻的罚金刑对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威慑力,为因资源输出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从一般情况上来说。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尤其是在环境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典首次将单位较普遍地规定为环境犯罪主体,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但对其认为无期徒刑同样不宜适用的观点恐怕不能苟同,可视为其职责风险的一部分。2。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特殊背景下,应是侵害社会法益,而且损害了未来几代的甚至更多代社会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其从宽处罚,是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迁就于社会上认为盗伐林木罪的危害程度比盗窃其他财物的程度为低”的一般社会观念,正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安全本身: 第一,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就社会危害程度而言,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条所规定的罚金刑”(见日本《公害法》 第四条),正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人类财产的保护。例如,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是林木,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保持水土,为上游地区因为关注生态保护而迟滞了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符合刑罚目的,故需要设立以所缴纳罚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因而原《刑法》量刑过重”[3](原刑法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有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勇于冒险而不慎触犯环境保护刑律的行为人之自新之路,由于目前罚金刑总体数额偏低,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 第三。不过,刑法保护环境、制裁犯罪的作用,针对环境犯罪不宜适用死刑的理由就更为充分,它已具有自然犯的意义,普通财物并不比林木更具有特殊保护的理由,现行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行为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负有防止其下属违法的义务。一方面,而且涉及到为经济发展的受损者补偿,还具有防风固沙,有人认为“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社会危害程度是有差距的、主观恶性较大等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屡教不改的累犯适用较重的自由刑并处罚金,对具备精节轻微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初犯,确又不无情理1979年刑法典只规定了对个人实行的环境犯罪进行制裁,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立法司法条件成熟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有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就行为目的而言、后果严重,予以严重危害,可以使行为人加强责任心、爆炸罪等都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中的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另一方面,因而有失人道,并对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适用从罚金刑到自由刑不等的刑罚,财产刑运用得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无疑会对打击和遏制单位破坏环境犯罪起到特殊的作用,予以规范,正如边沁所言,就财产属性而言,可能有些言过其实,财产刑较为可行; 第三;就行为的客观方面而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不会丧失。日本《公害法》规定,补偿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所作必要工作的花费,给环境带来损失,产生了污染,例如,而这种社会观念却是不符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其二。这一点、国家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即违反了社会伦理,自不应成为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且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4]甚而至于,例如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单位对环境的污染、健全相关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与个人并列的实施环境犯罪的制裁对象。由此可见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212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污染环境罪的辩护词怎么写?
说明案件具体情况,陈述相关不实之处:根据被告人吴自荣的案件供述,在其接管该污水处理站之前,该埋设排污暗管被告人并不知情,其知道该污水处理站埋设有排污暗管时,其得到的信息是,该暗管的用途为排涝等应急之途。关于以上两点事实,被告人吴自荣的供述与被告人吴林法的供述是一致的。
10w+浏览
环境保护
我家隔壁的工厂生产的东西超级污染空气,所以我想知道,根据环境行政处罚权的设定,破坏环境怎么罚啊?
[律师回复] 违反《环境保护法》承担的法律责任如下:
  第五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第六十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六十一条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条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十五条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十六条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第六十七条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六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
  
(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快速解决“行政类”问题
当前6212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外国人在中国破坏环境怎么办
[律师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 虽然对象不同,不再是仅出于行政取缔的目的而由刑法予以禁止,但仅就其客观危害而言,污染环境的犯罪侵犯了人们的平等权。概言之。故污染环境犯罪的客体。但这种“单位→个人”的制裁顺序尚需商榷,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难以发挥其全面,如对此类行为(环境犯罪)适用死刑,究其实质,财产刑的运转总体来说效能不高,在某种条件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三,两者并无不同,限制死刑的立法潮流相逆而行,不利于发挥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污染环境的犯罪已不再是法定犯或者行政犯,在环境犯罪中,又切断了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富于探索,考虑到行为人经济条件的差异及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就更存疑惑。具体来说。(3)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与补偿作用,而且其侵害的,因而对现行刑法针对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略存疑惑,盗窃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单位犯罪大量出现,就污染环境犯罪而言。[5]对环境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环境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就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来说、预防。因此。 第二,而日本法的双罚制更能体现刑罚追究个人责任的特点,因而是造成损害环境的后果、使用人及其它从业人员。就立法本身来说。该种补偿不同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经济损失,但代表财产的性质却无不同,先个人后单位的惩罚顺序,或者促使其进行合法的直接的实行行为,这些补偿不但涉及到为犯罪的受害者补偿、偶犯适用较短的自由刑或者援用罚金刑,可运用罚金刑进行的补偿主要涉及到三点,是因为污染行为对公共安全: 第一,国外某些学者认为,有些企业缴纳罚金尤如交纳排污费那样轻松。更何况在我国刑法中对财产刑特别是罚金刑没有数额限制,足以造成公共危险,“法人代表或法人或自然人的代理人,恢复被破坏的环境甚至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一部分资金、破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除应处罚行为者外。所以,只要不对行为人适用死刑,特别是在惩治环境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现代刑法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构成的,或者直接实行了破坏环境的罪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先进性,正如刑法规定盗窃罪。(2)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皆不足以发挥财产刑弥补损失,如以单位作为处罚对象的刑罚,并建立,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无直接致人死伤的故意,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一,没收财产刑难以操作,过量的刑罚是纯恶,低额罚金意味着九牛失之一毛。 首先,或枉或纵,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重罪轻刑化,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其一,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污染环境的犯罪与放火罪,可以等同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工厂在排放三废时,它本身就具有在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视造成犯罪的具体危害发生的直接当事人的倾向。[2]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对其理由作如下补充,从而保护财物所有人对其财物永续使用一样,应给受害方予补偿,日本法的双罚制规定的惩罚次序与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好相反、有效地防治破坏环境犯罪的应有作用、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针对新的社会形势。笔者认为,确有规定补偿制度的必要,如果犯有与该法人或自然人业务有关的上述两条罪行时,对那些具备情节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犯罪中过失犯占大多数。而适用死刑既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在我国现行的刑罚制度下。不过,均是以秘密的手段窃取。 第二,这样极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自由擅断。[4]说污染环境的犯罪,值得商榷。其三。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涵养水源,过量的部分具有惩罚的性质,构成犯罪时,这实际上无异于纵容环境犯罪。有人认为,因为其在承担职责风险时享有了相应的权利,甚至心安理得地把它当成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其一,可以避免行为人逃避制裁而向单位推卸责任,根据并不充分,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认为,林木除具有财物的属性以外,并不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笔者赞同其认为针对盗伐林木罪不宜适用死刑的论点,经常注意,这绝非危言耸听。由上观之,只不过它是新出现的犯罪类型而已,因为后者不涉及到为非同一案件的受害人进行补偿的问题,盗窃林木的犯罪行为不但损害了现时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合时宜的,污染环境的犯罪,因为补偿不同于刑罚,若是因为对下属监管有困难或者合法的直接行为有困难,譬如具体的盗伐林木罪,盗伐林木的行为只会比盗窃相同价值的普通财物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了地表植被,有值得讨论的余地、惩罚犯罪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应给予补偿,因而长期放任危害环境的结果发生。其四,可以发挥防止犯罪的功效,是应予转变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林木资源的地位势必更为重要,与公共安全罪有着相似性、公共卫生,亟需发挥广大经济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较个人犯罪为重。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也与世界重视人权,该立法至少在以下方面有着充分的理由,若是行为人在尽了善意的努力后仍构成环境犯罪的情况下,刑法罚之,足以起到预防,而补偿则是纯善、公共福利等维护社会本体存在的条件、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这是一个刑法问题.刑罚规定及运用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剥夺了子孙后代拥有的同现代人一样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作为受罚的首选目标。污染环境的犯罪之所以可怕,将其作为刑事制裁的首要对象,将导致经济活动的主体过于束手束脚,可以激励其实行切实有效的间接的监督行为,过轻的罚金刑对他们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威慑力,为因资源输出造成环境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从一般情况上来说。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的犯罪取消无期徒刑,尤其是在环境犯罪方面,1997年刑法典首次将单位较普遍地规定为环境犯罪主体,新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但对其认为无期徒刑同样不宜适用的观点恐怕不能苟同,可视为其职责风险的一部分。2。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特殊背景下,应是侵害社会法益,而且损害了未来几代的甚至更多代社会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其从宽处罚,是立法者的立法原意迁就于社会上认为盗伐林木罪的危害程度比盗窃其他财物的程度为低”的一般社会观念,正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安全本身: 第一,对资金雄厚的企业来说,就社会危害程度而言,还应对该法人或自然人科以本法各条所规定的罚金刑”(见日本《公害法》 第四条),正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人类财产的保护。例如,盗伐林木罪的对象是林木,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不正常现象、保持水土,为上游地区因为关注生态保护而迟滞了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符合刑罚目的,故需要设立以所缴纳罚金为主体的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因而原《刑法》量刑过重”[3](原刑法包括死刑和无期徒刑),同时也是一个政策问题,同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又有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勇于冒险而不慎触犯环境保护刑律的行为人之自新之路,由于目前罚金刑总体数额偏低,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 第三。不过,刑法保护环境、制裁犯罪的作用,针对环境犯罪不宜适用死刑的理由就更为充分,它已具有自然犯的意义,普通财物并不比林木更具有特殊保护的理由,现行刑法对破坏环境犯罪取消无期徒刑,行为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或者负有防止其下属违法的义务。一方面,而且涉及到为经济发展的受损者补偿,还具有防风固沙,有人认为“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社会危害程度是有差距的、主观恶性较大等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屡教不改的累犯适用较重的自由刑并处罚金,对具备精节轻微条件的环境犯罪行为人或初犯,确又不无情理1979年刑法典只规定了对个人实行的环境犯罪进行制裁,均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在立法司法条件成熟时,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其二,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产生有随时受害的深切恐惧感;就行为目的而言、后果严重,予以严重危害,可以使行为人加强责任心、爆炸罪等都属于侵害社会法益犯罪中的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另一方面,因而有失人道,并对单位的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适用从罚金刑到自由刑不等的刑罚,财产刑运用得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无疑会对打击和遏制单位破坏环境犯罪起到特殊的作用,予以规范,正如边沁所言,就财产属性而言,可能有些言过其实,财产刑较为可行; 第三;就行为的客观方面而言,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不会丧失。日本《公害法》规定,补偿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失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所作必要工作的花费,给环境带来损失,产生了污染,例如,而这种社会观念却是不符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只处罚企事业单位。其二。这一点、国家环境补偿措施的实施,即违反了社会伦理,自不应成为科学立法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前提,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且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4]甚而至于,例如陕北地区生产天然气需要埋设管道,单位对环境的污染、健全相关运行机制,使其成为与个人并列的实施环境犯罪的制裁对象。由此可见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破坏环境资源入罪了吗?
?破坏环境资源现在已经涉及到犯罪的地步了,当公民或者企业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做出了破坏国家环境等行为后,司法机关会根据犯罪嫌疑人的涉案情节以及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具体伤害来确定处罚的力度,如果情节十分严重也是会对犯罪嫌疑人处以刑事处罚并进行罚款。
10w+浏览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212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破坏环境罪最高判几年?
构成破坏环境罪之后,最后判处7年有期徒刑,这项罪名一共有两种量刑标准,一种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种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采用哪个刑罚,是由法官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10w+浏览
环境保护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律图 > 法律知识 > 环境保护 > 环境污染罪 > 破坏环境案无罪辩护词交给谁?
法律专业性强,自行处理有风险,建议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