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刑就是实际要判的吗?
1、量刑并不一定会被判处刑事处罚。
法院在量刑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
2、在确定最终刑罚时,需要根据案件的事实,其它影响犯罪量刑的情节等来确定的。常见影响法院量刑的情节有:
(1)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
(2)犯罪未遂的,应该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实行程度、造成损害的大小、犯罪未得逞的原因等情况,从宽处罚。
(3)对于从犯,应当综合考虑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要是犯罪较轻的,甚至可以免除刑罚。
(4)对于自首、立功、坦白、积极退赃退赔等情形的,都可以适当从宽处罚。
(5)而对于累犯、有前科、犯罪对象为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的,可以适当从严处罚。
二、判刑需要哪些条件?
判刑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主观上有符合《刑法》规定的过错,故意或者过失;客观上有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主体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以及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1、主观上有符合《刑法》规定的过错,故意或者过失。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2、客观上有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主体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不存在法定不追究责任的情况。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只有是满足一定条件之后,法院才会决定判刑,如果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被判刑之前处于被羁押的状态,或者是曾经被羁押过,那么羁押的时间是可以折抵刑期的。所以对于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来说,最好是能明确自己具体被羁押了多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