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放贷的利息标准是多少
我国目前关于民间借贷的合法利息规定如下:
首先,当借款年化利率在百分之二十四以内时,这被确定为合法且有效。若出借人和贷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没有超过年化利率的百分之二十四,那么出借方在后期如有求偿要求借款人按照该约定利率归还利息的,我国的法院将予以支持。
其次,当借款年化利率在百分之二十四至百分之三十六之间时,则由当事人自行决定。此阶段的民间借贷虽然仍可能涉及到法律纠纷,但对于这类情况,法院通常不会介入进行旁观或干预,除非借款方或信贷方依法向法院发起诉讼。在这种情况下,年化利率在百分之二十四至百分之三十六之间的民间借贷被视为自然债务,因此如果要启动法律程序解决争议,法院并不会提供保护措施;反之,如果当事人能够自愿协商达成和解,法院也不会阻止其进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已经发放的利息,借款人并不能以任何理由要求追回。
最后,当借款年化利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六时,超出部分的约定利息将会被判定为无效。在此种情形下,如果借款人要求出借方归还已支付的高出年化利率百分之三十六部分的利息的,我国的法院将予以受理并支持其诉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民间放贷风险是什么
关于民间借贷所面临的诸多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贷款用途风险不可忽视,如果贷款是为了资助借款人实施非法活动,那么该借款行为将得不到法律保护;
其次,诉讼时效风险亦需关注,若超过法定诉讼时效期间提起诉讼,且经过人民法院认真审查后认定并不存在诉讼时效中止或中断等情形,则会被裁定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最后,债务人身份风险值得警惕,贷款方务必对借款人的真实身份进行核实,并要求对方提供书面借据以防受骗。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向人民法院申请保护民事权益的诉讼时效期限为三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在我国的法律制度框架中,民间借贷所涉及的合法利息范畴是被明确界定出来的。具体而言,年化利率上限为24%,在此范围内的借款合同和约定均属于合法有效的范畴,并可依据该利率标准向法院提出债权主张。然而,当利率介于24%-36%之间时,则需要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法院并不强制介入,除非双方因争议而诉诸法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已经支付的利息,无论其是否高于法定利率,都无法再行追索。最后,如果利率超过了36%的上限,那么这部分利息将被视为无效,借款人有权要求出借人退还超出法定利率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