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行为须满足以下五个要素方可被认定为正当:
1.目的为抵御非法侵害,涉及到国家、社会、个人等诸多方面;
2.存在实质性的非法侵袭;
3.此种侵害应属当下进行中;
4.针对侵害行为的实施者展开反击;
5.限度得当,不得造成显见过度的伤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实施适当的防卫行动,无需担心防卫过当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正当防卫最新司法解释
根据最新修订后的司法解释,对于正当防卫问题,我们应持以下立场:若经过严密审判并判定,该正当防卫行为并未逾越必要限度,那么人民法院应据此认可防卫者无需为此作出赔偿或承担责任;
然而若是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限度,人民法院则应对此进行全面评断,确定防卫者须在造成的不必要损害以内承担一定程度的法律责任;若实施侵害行为的一方要求防卫者对所有损害承担全额赔付,人民法院将不会予以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首先,防卫意图应当是为了对抗非法侵犯,这种行为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其次,现实存在的非法侵权行径必然成为构成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第三,侵权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中的状态;第四,防卫措施应当直接指向实施侵权行为的主体本身;最后,防卫行为必须在必要的范围之内,以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过度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