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会到检察院吗
取保候审于刑事诉讼程序之中属于一项严峻的强制性措施。
当此类案件进入侦查环节并顺利通过取保候审批准之后,通常情况下将会转交至检察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与审批。
实际上,根据司法领域的一贯操作规程,由公安部门对案件进行侦查工作且已完成所有必要步骤后,将会把案件整体转移到检察机关进行审查和起诉。
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于取保候审期间所享有的权利及义务通常将继续维持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重要的强制措施。 案件侦查中获准取保候审后,多转交检察机关处理。 依司法程序,公安部门完成侦查即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此间,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权利与义务保持不变。
二、取保候审出来会判实刑吗
取保候审的当事人仍存在被判实体刑的可能性,即案件在进行取保候审后,若犯罪事实清楚且已经经过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做出判决,那么便有可能面临实体刑罚。
事实上,取保候审仅为变更现有的强制措施之一,如果当事人在后续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将会面临着被恢复逮捕处分的风险。
而具体是否需要入狱服刑,则由法院在审理完整个案情之后依职权作出裁决。
然而,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终局性的免除刑事责任,实质性刑罚或服刑可能性的排除。
然而,取保候审作为一项特殊司法保障措施,具有严格的适用条件,通常适用于情节较轻、危险程度较低的案件。
因此,一般而言,取保候审可能意味着无需承担刑事责任,或者可能被判处缓刑、单处罚金等非实体刑罚。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明确指出,实施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要遵守诸多法律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内容:
(2)如住址、工作单位及通讯方式发生变化,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报请执行机构知晓;
(3)接到传唤指令时,应准时到达现场;
(4)禁止以任何形式干扰证词的提供;
(5)不得擅自损毁、破坏证据,也不可进行串通口供的行为。
依据案件实际情况,实行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需遵守下列至少一种或多种规则:
(1)禁止进入特定场所;
(2)不得与特定人士进行接触或通信交流;
(3)不得从事特定活动;
(4)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交付给执行机构保管。
对于违反前两条规定的取保候审者,只要已缴纳了保证金,便应对其部分或全部保证金进行没收,同时区别具体情形,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书面检讨并重新缴纳保证金、提出担保人,或者采取监视居住或对其实施逮捕等措施。
当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上述规定需逮捕时,可以先对其实施拘留。
《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三、取保候审后还会继续查手机吗
通常情况下,虽然获得了取保候审的许可,但这并不代表着对案件的调查已经结束。有关部门仍然有权继续深入调查该案件。对于可能存储重要涉案信息的移动设备,例如手机,也可能会受到进一步的检查。然而,关于是否需要对手机进行详细审查,则要视案件的性质及进度而定。假如手机中的数据能够为案件提供关键性线索并具有成为证据的可能性,那么,在遵循法定程序的前提下,相关部门是有权对其进行检查的。在获准取保候审的过程中,被取保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不得阻碍证人提供证言、不得销毁、篡改证据或者进行串通供述等行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司法程序具备相当的复杂性,因此需要根据每个个案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的评判。我们强烈建议您尽快寻求专业律师的意见,以获取更精准的法律建议。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重要的强制措施。 案件侦查中获准取保候审后,多转交检察机关处理。 依司法程序,公安部门完成侦查即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此间,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权利与义务保持不变。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