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除取保候审状态之后再次造成他人死亡,关键在于判断其行为性质以及具体情况。若为故意犯罪,则可能面临撤销取保候审措施,并对所涉及的多项罪行进行合并处罚。而若是由于交通事故引发的不幸事件,则需依据事故责任认定结果进行判断。若被判定承担主要或全部责任,那么便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通常而言,此类案件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罚;若存在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则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惩罚;而对于因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责任人,刑期则将高达七年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取保候审开庭需要到场吗
若需进行取保候审,法庭开庭时务必参加。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可对具备特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取保候审。
在接到传讯通知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及时出庭受审。
取保候审实际上是相关机构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一种暂时性非拘禁处置。
在应对应当逮捕的罪犯过程中,如果发现其身体存在严重疾病,或者正在孕期,以及正在哺乳幼儿的妇女等特殊情况,亦或是情节较轻的罪犯,都可以实施取保候审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三、取保候审后怎么判缓刑的
关于取保候审与判处缓刑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给出如下明确的答案:二者之间并无此种因果关系。首先,让我们对取保候审这种刑事强制措施进行一番简单介绍:称为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等司法机构在进行刑事诉讼中,对于那些尚未被逮捕或者在被逮捕后需要改变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爲了防止他们逃避侦查、起诉及审判,冻结其自由,要求其提供保证人或者缴交保证金,并且并出具証书,向社会公开承诺,保证随时随地接受传唤,对其行动有所限制,乃至暂时解除其有限的人身控制权的一种强制措施。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何谓“缓刑”:缓刑,是指对于违反法律,经过法定程序确认已经构成犯罪、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进行宣布定罪,然后暂时不执行所判决的刑罚。判断是否缓刑,主要依据犯罪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人的悔罪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若犯罪情况较轻,犯罪人有悔罪之意,没有再次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其居住的社区也不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判处缓刑。然而,最终的判决结果,必须要通过全面分析整个事例的所有情况,由法院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裁决。
解除取保候审后致人死,需辨行为性质。故意犯罪或撤销取保并数罪并罚;交通事故则依责任定。主责或全责或涉交通肇事罪,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逃逸或情节恶劣者,三至七年徒刑;逃逸致死者,刑期七年以上。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