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候审是属于坐牢吗
取保候审并非监禁服刑。实际上,它是一项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非拘禁性强制措施,其目的在于在不限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身自由的前提下,确保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等候时间得到妥善处理。在此期间内,犯罪嫌疑人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例如严禁擅自离幵自己居住的地址,以及需定期向司法部门汇报行踪。此举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权益,同时也能有效缓解司法机构所承受的工作压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二、取保候审应当什么时候解除
关于取保候审的期限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最长时限不可超过十二个月。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对于涉嫌犯罪的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时间上限以十二个月为限。
在人民法院二审程序中,若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已超出了第一审法院判决中所认定的有期徒刑期限,仍可适用取保候审。
犯罪嫌疑人和其法定代理人,甚至是近亲属都有权代为申请取保候审。《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公安机关程序规定有哪些
取保候审制度作为司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程序,其运作流程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公众与专业领域均备受关注。具体来说,公安机关在处理取保候审事例时,遵循着严格的操作规范。首先,必须要对所有涉及此案的犯罪嫌疑人进行严格审核,以确定他们是否符合取保候审审核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公安机关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案情的复杂性、涉事人员的人身安全风险等级,以及犯罪嫌疑人自身健康状况等等。如果确信犯罪嫌疑人具备取保候审的资格,公安机关将依法决定,并促使犯罪嫌疑人找到合适的保证人或提交适当数额的保证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保证人的遴选需经过严格把关,例如保证人须具有稳定的住所及经济来源,有足够的能力履行法定的保证责任等条件。若在整个取保候审期内,公安机关发现犯罪嫌疑人存在违规行为,有权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没收其缴纳的保证金或对保证人进行罚款,而对于情节较为恶劣者,公安机关也可能会采取更进一步的强制措施,如变更为其他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等。
取保候审是非拘禁性强制措施,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身自由,同时确保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等候时间得到妥善处理。期间需遵守规定,如不得擅自离开居住地,定期汇报行踪。此举旨在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权益,减轻司法机构压力。
认证律师
普法人次
最快响应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