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遗弃物的归属法规有哪些?

最新修订 | 2024-06-21
浏览10w+
上海昌申律师事务所
上海昌申律师事务所
执业认证 平台保障
咨询我
评分5.0分服务:6993人
专家导读 按照《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人不能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拾得人应当将拾得物交还失主,或者交给公安机关。如果已经确认拾得物是无主物,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八条规定,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
拾得遗弃物的归属法规有哪些?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捡到有价值的物品的情况,如今文明社会大多数人能找到失主一般是物归原主。但是有时候捡到的物品并不是别人丢失,是别人遗弃的物品,这时候该物品的归属权就是一个问题,其实遗弃物相关法律有明确规定,那拾得遗弃物的归属法规有哪些?下面就详细介绍。

一、遗弃物

抛弃可以消灭所有权,使有主物成为无主物,此处所说的抛弃物是指被抛弃所有权的动产。抛弃行为,首先要有抛弃的意思表示,因此要求抛弃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实施抛弃行为,即放弃对动产的占有。

二、先占

按照通说,先占是以所有的意思,先于他人占有无主动产,即取得该动产之所有权。

三、先占的构成要件

(一)先占的客体是无主物

这是构成先占的前提条件。所谓无主物,指不属于任何人所有之物。若一物已经属于他人所有,则不可能再为另一人所有。

先占之物是无主物,这是先占与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的根本区别。遗失物、埋藏物等是有主物,只是暂时脱离了所有人或对其有占有权的人的支配,因此不能由拾得人、发现人凭借发现行为和拾得行为自动取得所有权。

当一物难以判明为无主物或遗失物、埋藏物时,为保护真正的权利人,应推定为遗失物和埋藏物,按民法中相应的制度去处理。

(二)有先于他人占有无主物的事实

这是构成先占的事实要件,即行为人实施了先占行为。占有行为属于事实行为,不需要行为人有行为能力,所以未成年人先于他人占有无主物也可成立先占。占有行为也可以指示他人完成,在此情况下,发出指示的人为先占人。

依据民法原理,先占行为不得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例如通过欺诈胁迫暴力手段取得无主物的行为是无效的。

(三)占有物为动产

古罗马法对无主物采取先占自由主义,对无主物不区分动产与不动产,一律允许先占人取得所有权。但日耳曼法规定,不动产只有国家有先占权,法律允许先占人取得动产所有权。现代国家多采用日耳曼法,对不动产不允许由个人先占取得,而是由国家享有先占权。

(四)以所有的意思进行占有

这是构成先占的主观要件。占有人对无主物进行占有时,有将该物完全归属于自己支配,排除他人所有的意图。依据民法原理,对动产的占有均推定为以所有的意思进行占有,由提出相反主张的人负举证责任

四、先占是自然权利

先占涉及到自然权利、所有权的起源等问题。在所有权的起源上,梅因、格老秀斯、萨维尼等学者都将所有权的最初产生与占有或先占联系起来。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之初,一切自然物皆为无主物,通过先占的方式归属于某一个体或某一部落。所有权是国家与法律产生后,对物的归属和支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和保护。即通过国家强制力介入,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所有权产生之后,先占仍然是取得所有权的重要方式。

因此,通过先占取得对无主物排他性的支配权是一项自然权利,是不以法律为基础而存在的权利,法律只是对这一权利加以确认,而不能反对或否认这一事实。

随着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时至今日,大量的自然物都已成为有主物,但自然界中仍有无主物的存在,例如深海中的鱼、海边的贝壳等。况且,有主物可以被所有人抛弃而成为无主物,例如人们扔掉的垃圾等。因此,通过先占取得对这些物的占有和支配是合理的,法律应承认人们先占的权利。

一般来说每个人对遗弃物的先占是一种自然权利,而引起日常纠纷的情况就是出现在关于遗弃物的鉴定之上,更多时候是很难确定一个物品是否是物主主动遗弃的,因此在拾到遗弃物的时候要谨慎处理避免纠纷,也不要因为小便宜而违法受到处罚

看完还有疑惑?建议直接问律师
最快9秒应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本文3.7k字,预估阅读时间13分钟
浏览全文
问题没解决? 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6916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拾得遗弃物的归属法规有哪些?
一键咨询
  • 常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7****008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452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718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230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8****8575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101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536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0****361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1****287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5****166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3125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562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453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544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782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你推荐
吐鲁番156****6569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哈密188****951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伊犁156****9856用户2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拾得遗失物所有权应该归谁
拾得遗失物的所有权归失主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必须无偿归还失主,而不能据为已有,但拾得人因此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如保管费、喂养费等)失主应予偿还。
10w+浏览
债权债务
拾得遗失物不归还治安处罚
若拾得物品不归还,涉及民事纠纷,但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因此无法采取治安处罚。返还不当得利时,除归还本金外,还需归还产生的所有孳息。不当得利指无合法依据使他人受损而自己获利。由此产生的权益与义务关系称为不当得利之债,受益人为债务人,需承担返还责任;受害人为债权人,有权追讨。不当得利是引起债权债务的法定事实,非当事人真实意愿,故视为事件而非民事法律行为。
10w+浏览
诉讼仲裁
拾得遗失物拒不归还的处罚
拾得遗失物拒不归还的,涉嫌侵占罪,根据法律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0w+浏览
诉讼仲裁
拾得遗失物交给谁遗失物所有权归谁
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必须无偿归还失主,而不能据为已有,但拾得人因此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如保管费、喂养费等)失主应予偿还。
10w+浏览
债权债务
拾得者将遗失物丢弃算灭失吗?
丢弃遗失物可通过改变丢弃地点而导致该物品踪迹无法查找,故丢弃属于灭失。法律规定,拾得人应妥善保管遗失物或交予有关部门,不得导致物品损毁、灭失。对于物品是否为遗失物也有相关规定。
10w+浏览
损害赔偿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获取专业解答,125200 人正在咨询
拾得遗失物不归还算侵占吗
拾到遗失物的话应当及时返还给权利人。如果在管理遗失物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费用,可以请求权利人进行相关费用的承担,如果拾到遗失物一直不归还失主的话,很有可能会构成侵占罪。对于构成侵占罪则需要根据遗失物的价值来进行判定,如果说较大的情形下还有可能判处有期徒刑。
7浏览
拾得遗失物拒不归还的处罚
拾得遗失物拒不归还的,涉嫌侵占罪,根据法律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9浏览
拾得遗失物不归还算侵占吗
此行为涉及侵权罪,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数额较大且拒不归还。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0条规定,可处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情节严重者,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
5浏览
拾得遗失物所有权归谁所有
拾得遗失物所有权归失主所有。法律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知道权利人的,应当及时通知其领取;不知道的,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拾得遗失物和不当得利的区别:1.性质不同。拾得行为的法律性质属于物权问题,发生拾得行为形成的返还原物的诉讼是返还之诉。
12浏览
拾得者将遗失物丢弃算是灭失吗
拾物者非故意灭失、毁损拾得物,不用赔偿。拾物者对拾得物灭失、毁损的免责事由,仅限于“拾得物灭失、毁损,拾得人没有故意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拾物者没有主观故意把拾得物灭失、毁损,就不用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此,拾得人将遗失物丢失是否属于灭失,还需要看其主观状态。
15浏览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916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律图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务债权 > 拾得遗弃物的归属法规有哪些?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