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

恶意欠薪罪立案标准

更新时间: 2019-12-31 14:08:00
音频内容:

        恶意欠薪的情形主要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

        如果犯罪嫌疑人恶意欠薪,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或者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会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各地具体标准可以由各地高级人民法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研究确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六条 之一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文1104字,预估阅读时间3)分钟
浏览全文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问题没解决? 125443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5931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恶意欠薪罪立案标准
一键咨询
×
温馨提示
阅读时间较长,您可直接咨询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

泰州180****6261用户1分钟前已提交咨询
苏州134****7367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徐州134****1320用户1分钟前已提交咨询
南通135****5590用户4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淮安156****2031用户1分钟前已提交咨询
无锡180****6861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立即咨询(问题解决率99%) 推荐使用

继续浏览

如问题紧急,建议直接咨询律师获取专业解答
1对1专属律师解答
12小时深度服务 高效解决问题
立即咨询
恶意欠薪多少钱能立案
劳动争议案件立案无数额要求。刑事案件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标准为“拖欠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一万元以上”或者“拖欠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八万元以上”。
10w+浏览
劳动纠纷
我弟弟单位给拖欠三个月工资了,还找人帮忙一起恶意讨薪了,还是没有要到钱了,现在事情已经立案了,还没有解决好的,恶意讨薪能立案吗?如何解决呢?
[律师回复] 如果已经偿还了农民工应得的薪金,农民工仍然以各种理由索要薪金以外的钱财,那么当事人可以选择报警 警方会依法处理。
如果农民工仅仅是讨要其应得的薪金,那么这是其合理合法的权利!
老板应当依约支付给农民工应得的薪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条 以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一)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的;
(二)逃跑、藏匿的;
(三)隐匿、销毁或者篡改账目、职工名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等与劳动报酬相关的材料的;
(四)以其他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
”恶意欠薪“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如果农民工在得到应得薪金后 还要求老板支付别的费用,那么涉嫌敲诈勒索 否则就是农民工在进行正常的讨薪活动 履行其合法的讨薪权利!
反而 如果老板符合以上司法解释中的任何一款 可能面临”恶意欠薪“罪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快速解决“劳动纠纷”问题
当前5931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恶意欠薪罪立案条件
[律师回复]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俗称恶意欠薪罪,在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之前,叫做恶意欠薪罪,而如今却被称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方面才构成恶意欠薪罪,因此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也就是说当事人基本上有支付劳动报酬的能力但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
2、数额较大,对于数额较大的具体定义还未明确规定,一般根据相关的司法实践来看,涉及数额为5000到10000的均可以被认定为数额较大;
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也就是经过政府机关干涉但依然不支付的。
在遇到用人单位不支付劳动报酬时,劳动者正确的做法是向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申请进行劳动仲裁,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劳动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在此,建议各位老板不要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毕竟善待员工就是善待自己的事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25443 人正在咨询
恶意欠薪立案标准是什么?
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2、数额较大。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
10w+浏览
劳动纠纷
恶意欠薪罪立案标准规定最新
[律师回复] 对于恶意欠薪罪立案标准规定最新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有两种罪名其名称上基本相似,即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和恶意欠薪罪两种,大家经常会将这两个罪名混淆,而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个罪名呢其实,这两个名词均是说的同一个罪名,在我国法律规定中被称作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而被很多人也叫做恶意欠薪罪,两个法律术语均是对同一个罪名的表述。从概念上来说,恶意欠薪罪是因为主观意愿而造成拖欠他人劳动报酬的一种犯罪行为,这种行为是对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有严重的影响,而且也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损害,同时更对我国法律和有严重的影响。因此,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查处衔接工作的通知》,我国法律上对恶意欠薪罪的打击也更加严厉。恶意欠薪罪的立案标准在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只要对方拖欠工资就犯有恶意欠薪罪,其实不是的,并不是所有拖欠工资的行为都犯有恶意欠薪罪。很多时候的欠薪属于劳动纠纷,更多需要经过劳动仲裁或者是地方劳动局进行调解处理,但并不构成犯罪。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方面才构成恶意欠薪罪,因此,本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也就是说当事人基本上有支付劳动报酬的能力但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
2、数额较大,对于数额较大的具体定义还未明确规定,一般根据相关的司法实践来看,涉及数额为5000到10000的均可以被认定为数额较大;
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也就是经过政府机关干涉但依然不支付的。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5931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恶意欠薪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俗称恶意欠薪罪):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恶意欠薪罪立案需要什么条件
[律师回复]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俗称恶意欠薪罪,在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之前,叫做恶意欠薪罪,而如今却被称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方面才构成恶意欠薪罪,因此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标准如下:
1、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也就是说当事人基本上有支付劳动报酬的能力但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
2、数额较大,对于数额较大的具体定义还未明确规定,一般根据相关的司法实践来看,涉及数额为5000到10000的均可以被认定为数额较大;
3、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也就是经过政府机关干涉但依然不支付的。
在遇到用人单位不支付劳动报酬时,劳动者正确的做法是向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申请进行劳动仲裁,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劳动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在此,建议各位老板不要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毕竟善待员工就是善待自己的事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恶意欠薪罪的立案标准是怎样的
法律制度中并没有恶意欠薪罪,公司恶意拖欠工资情节严重的,按照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定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标准是,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的工资在三个月以上,且工资数额在5千元到2万元以上的。
10w+浏览
刑事辩护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5931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恶意欠薪的“恶意”如何确定?
结合《刑法修正案》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恶意逃避行为包括: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的;逃跑、藏匿的;隐匿、销毁或者篡改账目、职工名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等与劳动报酬相关的材料的;以其他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用人单位具有支付薪资能力而故意不支付或拖延支付,也属“恶意欠薪”。
10w+浏览
刑事辩护
恶意欠薪罪行为的立案标准是什么样子的?有这方面资料的朋友能给范本参考一下吗?求帮忙,谢谢谢谢
[律师回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现就办理此类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劳动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规定应得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条以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一)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的;
  
(二)逃跑、藏匿的;
  
(三)隐匿、销毁或者篡改账目、职工名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等与劳动报酬相关的材料的;
  
(四)以其他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
  第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
  
(一)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以上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
  
(二)拒不支付十名以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第四条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者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以限期整改指令书、行政处理决定书等文书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后,在指定的期限内仍不支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但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正当理由未知悉责令支付或者未及时支付劳动报酬的除外。
  行为人逃匿,无法将责令支付文书送交其本人、同住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负责收件的人的,如果有关部门已通过在行为人的住所地、生产经营场所等地张贴责令支付文书等方式责令支付,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的,应当视为“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
  第五条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符合本解释第三条的规定,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造成严重后果”:
  
(一)造成劳动者或者其被赡养人、被扶养人、被抚养人的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重大疾病无法及时医治或者失学的;
  
(二)对要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使用暴力或者进行暴力威胁的;
  
(三)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第六条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刑事立案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在一审宣判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从轻处罚。
  对于免除刑事处罚的,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者赔礼道歉。
  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造成严重后果,但在宣判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酌情从宽处罚。
  第七条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违法用工且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条 用人单位的实际控制人实施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条单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构成犯罪的,依照本解释规定的相应个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定罪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25443 人正在咨询

首页

找律师

立即咨询

(99%用户选择)

首页 > 语音解答 > 刑事辩护 > 刑事立案 > 恶意欠薪罪立案标准

法律咨询热线

建议拨打时间

严禁采集,违者必究

©2004-2022 m.64365.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5018055号-1  隐私保护 投诉建议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