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如何达成和解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如何达成和解
1、执行和解是当事人的自行活动,而不是在第三者(审判人员、执行员等)主持下进行的活动
这种活动实际上是执行案件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就其性质而言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当事人变更或消灭某种民事法律关系,从而结束实体权利之争的民事法律行为;另一方面,一经人民确认,它又是当事人为消灭与人民之间已经存在的诉讼法律关系,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的诉讼行为。
2、执行和解是当事人处分自己实体权利的一项重要的诉讼的权利
只要和解不违反法律、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人民就应当予以保障。另外,和解既然仅仅只是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那么和解协议就不是一种法律文书,它也不具有撤销法律文书或者使其他法律文书被视为撤销的效力。因此,民事诉讼法规定允许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进行和解。只不过在执行阶段的和解,其任务主要是保证生效法律文书的实施或当事人民事权利的实现(审判阶段的和解,任务是保护和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其范围是生效法律文书已确认的民事法律关系(审判阶段和解的范围是尚在争议的未确定的民事法律关系),执行和解就是双方当事人以协商形式,对这种生效法律文书已确认的法律关系的给付内容、给付数额、给付方式、给付期限等作出变更性处分的活动。
3、达成和解协议,必须出自双方当事人自愿
如果违背自愿原则,不仅难以达成和解协议,即使勉强达成和解协议,其基础也不牢固,当事人随时都可能反悔、撤销达成的协议。
4、和解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政策
和解尽管是当事人在执行过程中的自行活动,但因其涉及双方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所以应受我国处分原则的制约,必须以符合法律、政策为前提。否则,即使双方当事人出自真实意愿,其和解协议也是无效的。
执行案件的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的,执行员应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人民应当对执行和解协议进行审查,一经确认或批准即具有一定的效力。
执行和解成立,即可重新确定或调整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双方通过和解协议,对原执行文书确定的给付内容和方式等等作出了变更性处分,进而就重新确定或调整了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将按此协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执行和解协议不具有撤销原执行文书的效力。因为允许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不是因为生效的法律文书有错误,原生效的法律文书也不会因为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而失去其法律效力。这是因为对于生效的法律文书不经过法定程序是不能撤销的;而执行和解协议并不是法律文书,它只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不具有法律文书的效力,其履行只能依靠当事人的自觉行为,因此从程序上讲执行和解协议不可能具备撤销原执行文书的效力。
当事人自行和解与审判人员主持调解是不同的。正因为如此,在执行程序中只能和解,而不允许调解。倘若允许调解,就意味着执行员有权通过主持调解的方式变更生效的法律文书,这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的法律文书一经生效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的原则是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