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

逃逸致人死亡的条件是什么

帮助5人 3.8w浏览 匿名 2021-03-31 江苏徐州
问题相似?试试立即获取解答吧~
律师解答 共1条
  •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咨询我
    您好,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解答如下,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成立条件
    1“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客观方面
    笔者认为准确把握“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客观要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逃逸与死亡结果的因果性;即受害者的死亡与肇事者的逃逸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果受害人因肇事行为已经死亡,或者,虽没有死亡,但濒临死亡,即使及时救助也得死亡,则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第二,逃逸与死亡结果因果关系的序列性;即逃逸致人死亡的因果关系必须遵循刑法因果关系中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规则;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只应是逃逸行为在先,死亡结果在后。如行为人交通肇事当场致被害人死亡而后逃逸的,因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无因果关系,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如因认识错误而认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但被害人确因行为人逃逸,抢救失时而死亡的,不影响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
    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
    刑法理论界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意见不
    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应当是明知自己的逃逸行为可能会致受伤者死亡,即在主观上必须是间接故意。
    第二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不能是故意。
    第三种观点认为,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只限定在“间接故意”或者“过失”的范围的观点并不符合司法实践的复杂情况,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不应作简单的理解,应当既有故意也有过失。具体说,“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都可能存在。
    笔者认为
    第三种观点是正确的。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其实质内容是交通肇事逃逸和遗弃致人死亡二项内容的结合。交通肇事后,行为人不履行抢救义务,遗弃被害人致被害人死亡,法律规定名为“逃逸致死”,实为“遗弃致死”。
    从行为实质看,单纯的逃逸行为,显然不能作为故意行为看待。而交通运输肇事后,行为人在事故面前,恐惧、胆怯、惊慌失措是很常见的,为逃避责任弃受害人不顾,径行逃跑,发生受害人死亡结果;不管行为人凭经验认为被害人不至于死,或者不管被害人是死是活都要逃跑;或者希望被害人死去,这样交通事故案件就不会被人发现;都不影响被害人死亡归则于行为人肇事行为和肇事后遗弃被害人,导致抢救义务缺失的原因。所以,“因逃逸致人死亡”中故意和过失的心态都存在。
    《解释》第5条第1款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并未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限于间接故意或过失。
    全文
    9 2021-04-01
文章涵盖面广,如需要针对性解答,可立即咨询小助手
咨询助手
24小时在线
立即咨询 >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解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展开

热门问答·交通事故

问题没解决?125200人选择咨询律师
当前6847位律师在线平均3分钟响应99%好评
逃逸致人死亡的条件是什么
一键咨询
  • 170****3183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316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8****130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通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872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613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6****2031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3****343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6535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1****211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506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082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4820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6****8766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4****6311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875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3****081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467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2****682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734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3403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463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宿迁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834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0****672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1566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8****043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112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6****052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0388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455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4****5534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013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扬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2****328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0574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6408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苏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810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0****8124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南京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6****0477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3****8356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盐城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3****2772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2****246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3****4720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5****5346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常州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5****7744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7****584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无锡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淮安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5****3025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0****315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徐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5****3601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1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泰州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1****8038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1****7787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7****323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连云港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镇江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为您推荐
无锡178****1954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徐州178****3886用户3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常州152****9767用户1分钟前已获取解答
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交通事故逃逸,其定义是指驾驶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想要逃避法律追究而选择了逃之夭夭的行为。一般来说事故当事人在认为自己没有责任时而决定离开现场、报案之后没有在事故地点等待警察到来处理、抛弃车辆而逃离事故现场后又回来等情形,都是属于交通肇事逃逸。
10w+浏览
交通事故
八十二条盗窃罪判多长时间
[律师回复]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二条明文规定了拘留的具体条件。
涉嫌实施盗窃行为的人,若被判定为构成刑事犯罪,则必须接受相应的法律制裁,即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对于具体的定罪量刑,需依据案件的整个案情、调查核实的事实以及确凿的证据来决定;
另外,量刑还需要结合被告人是否有过违法犯罪记录(前科),是否自首并主动交代罪行,是否积极退赃,以及在犯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犯或从犯)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问题没解决?试试问律师吧~
精选本地好评律师,为您提供1对1专业解答
立即问律师
肇事逃逸致死亡怎么判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的规定,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10w+浏览
交通事故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什么叫因逃逸致人死亡?
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对受害人未履行救治的义务,选择了逃逸导致受害人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间而死亡。肇事逃逸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应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关于什么叫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下面将为您答疑解惑。
10w+浏览
交通事故
银行信用卡逾期起诉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律师回复] 解析:
若持卡人的信用卡逾期超过三个月且被银行进行了两次具有法律效应的催收,那么银行便有权提起诉讼。
经由法院审理查明实情后,如当事人仍然对欠款不予理会并拒不偿还的话,法院将决定启动立案侦查程序。
一旦公安机关确认其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则将依法追究持卡人的刑事责任。
在具体的处罚措施上,欠款金额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逾期金额越大,情节越恶劣,相应的处罚也就越严厉。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快速解决“金融保险”问题
当前5985位律师在线
立即咨询
劳务关系的工亡怎么赔偿
[律师回复] 解析:
在劳务关系中所涉及到的劳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幸离世,作为雇主应担负起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其赔偿范围包括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以及为处理丧事而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及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关于丧葬费的具体数额,应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的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的总金额进行计算。
至于死亡赔偿金,则需依据受诉法院所在地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标准,按照二十年的期限进行计算。
然而,对于超过六十周岁的受害者,其年龄每增长一岁,赔偿年限便会相应减少一年;
若受害者年满七十五周岁,则仅需按五年计算。
此外,被抚养人生活费的计算方式也有所不同,需根据抚养人失去劳动能力的程度,参考受诉法院所在地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的标准来确定。
如果被抚养人是未成年人,那么计算年限将截至其十八周岁为止;
如被抚养人已无法从事任何劳动且没有其他生活来源,则计算年限为二十年。
同样地,对于超过六十周岁的被抚养人,其年龄每增长一岁,赔偿年限便会相应减少一年;
若受害者年满七十五周岁,则仅需按五年计算。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
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提供劳务一方追偿。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提供劳务期间,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提供劳务一方损害的,提供劳务一方有权请求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也有权请求接受劳务一方给予补偿。接受劳务一方补偿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 >
获取专业解答,12w人正在咨询
区分交通肇事后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发生交通事故后,发现被撞者已死亡或经医疗机构确认死者当场死亡,肇事方逃离现场的属死亡后逃逸。因肇事方逃逸而导致受伤害者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两者有些细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死亡时间、原因的界定。
10w+浏览
交通事故
问题紧急?在线问律师 >
6343 位律师在线,高效解决问题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交通肇事罪的第三档法定刑,就是说交通肇事罪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15年。1、属于构成交通肇事罪情节的逃逸行为致人死亡的,即交通肇事重伤1人以上3人以下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
10w+浏览
交通事故
问题未解决?即刻提问 >
已帮助 3亿+ 用户解决法律难题
顶部
律图法律咨询 发来一条私信

你好,您的法律问题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吗?可以直接私信我单独沟通哦~

温馨提示
浏览更多,不如直接问律师
律图法律咨询 24h在线
18万+

认证律师

15亿+

普法人次

9

最快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