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展望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需要尽快建立新的保险制度。在改革的执行过程中,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先对过去几次改革进行反省,重新评估改革有可能遇到的障碍,边实践边探索相应的制度改革。
明确《社会保障法》及其相应的实施规范并规划好配套服务。在《社会保障法》中,需对相关规定作出详尽的说明,并对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作出释疑,使得各个单位在改革过程中能有所依据,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法律法规健全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服务网络,以迎接这场关系事业单位所有人员利益的改革,加强与社区所属单位的合作,保障离退休人员移交社会管理后的生活不受影响,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保障。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知度,推进改革的步伐。在我国,知识分子众多,并且他们都有着自己对于各种事物的深刻认识。因此,一项有关于他们切身利益的改革,要想得到他们的认同,必须在宣传的力度上加强,让他们明白这次改革是符合国家和个人利益的要求,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消除他们原本的疑虑。在让广大教职工了解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作为养老保险的有益补充部分,如职业年金、个人的商业保险等。
形成多支柱、多层次的保障格局。本着从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养老保险的制度不应该仅仅体现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它应该有多种层次和补充。当然,一些补充,如教师年金制度是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和教师所在高校的实际经济状况,这也能较为客观地体现一定的公平性。至于个人行为的商业保险则由教师根据个人经济情况进行选择。这样几个层次的保险体系不仅可以保障教职工个人的基本生活,而且在通过指定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操作过程中获得养老金的保值和增值。这种由几个层次和支柱组成的体系将更好地保障教职工退休后的生活,符合改革的方向。
保证改革的公平性。改革的公平主要是指公务员、事业单位与企业三位一体同时改革,既有效消除高校教职工的阻力,也能起到引导作用。打破目前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局有两个建议:一是把公务员、事业单位统一调至企业养老金标准;二是把养老金标准较低的提上来,和标准较高的达到同一水平。
统筹全国养老保险,为养老保险的流动创造便利、安全的环境。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人才的流动是非常普遍的,因此提供一个方便和安全的养老保险接继系统是首当其冲的。实现这一点,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每个帐户必须有着清晰的记录;二是能否方便地统计出参保者在多个地区的权益总和,各个地区的核算标准是否一致等。总之,如果在转移和结算的方式上能够便利和安全的话,也会减少广大教职工对改革的抵触情绪,促进改革的开展。
借鉴国外高校老师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在探索我国高校教师养老制度改革时,要注意借鉴国外运行较成熟的制度。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国外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是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二是制度的模式,以及模式与政治经济环境、教育体制及传统文化等的关系;三是制度的具体内容,如构成、责任主体、财务制度、资金来源等;四是待遇水平,在各行业中处于何种位置;五是养老保险制度可能的发展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