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对夫妻离异后的子女抚养权概念存有种种误解,尤其是许多离异人士,对子女抚养权存在许多错误的观念。
这些错误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1、一些法律概念和制度不够严谨和科学。
2、我国离婚后父母子女关系的法律规范太少。
3、离异双方对未成年子女利益的重视不够。
我国《婚姻法》第36条,该条的原文为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这条法律规范的本意是:原夫妻离婚,解除的夫妻关系,父与子女或母与子女的血缘亲权,依旧存在,无法解除,既然没有解除,那么父与子女或母与子女的权利与义务依旧存在。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这条婚姻法律条文,有两处用于科学与严谨。
1、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亲权,是一种血缘关系而拥有的亲权,称之为关系,淡化了父或母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点不够严谨科学。
2、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或母都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直接抚养,意思不好理解。“离婚后双方都拥有抚养教育的权利义务”和 “离婚后一方拥有直接抚养权”这同一个条款中的两句话看上去都是恰当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会产生立法者几乎无法预估到的相反结果。该条款直接使用 “一方抚养”用词,在无形中给人们传递一种信息,即夫妻一旦离婚,便只有 “一方才能抚养子女”或 “子女只能被其中一 方抚养”,另一方 (父/母)在某个层面上被直接取消了 “抚养权”。
离异后对子女抚养权的错误观念。
1、子女直接抚养人漠视另一方探望等权利,是“一方抚养”用词惹的祸。离异后,子女还是双方的子女,探望是探望一方与子女之间存在的一种事实,探望子女,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无需子女直接抚养人同意。但在现实中生活,成为子女直接抚养人的一方往往漠视、怠慢另一方的各项合法权利,在双方出现纷争时,往往理直气壮地强调自己才是子女的抚养人或监护人,探望权想给就给,不给于对方,就不给。现实生活中,负或母都是直接抚养人,何来“一方抚养”?探望权应该平等地给予任何一方。
2、总认为抚养子女是付出,而不是一种幸福。任何父母均不能逃避抚养子女的义务,养育子女的行为本身不仅仅只是付出,而且也是父母在养育行为中所体会到的巨大幸福感。现实生活中,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为何剥夺对方已孩子交往的机会?
以上就是关于夫妻离婚后抚养的概念的内容,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