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伤认定标准
1. 一般工伤情形: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而受到事故伤害的,通常会被认定为工伤。比如在工厂上班时,因操作机器设备而不小心受伤。
2. 预备或收尾性工作工伤: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和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时受到事故伤害的,也算工伤。例如,上班前在车间准备生产工具时受伤,或者下班后清理工作现场时受伤。
3. 履行职责受暴力伤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由于履行工作职责而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认定为工伤。比如保安在维护公司秩序时被不法分子打伤。
4. 其他工伤情形: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等多种情形也属于工伤。像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而患上尘肺病,或者员工因外出办公遭遇交通事故等。
(二)工伤赔偿项目
1. 医疗费:用于治疗工伤所产生的合理医疗费用。
2. 停工留薪期工资:职工因工伤需要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3. 伤残津贴(若构成伤残):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一定比例支付给伤残职工的津贴。
(三)工伤纠纷解决途径
1. 劳动仲裁:如果对工伤认定或者赔偿存在纠纷,可以先申请劳动仲裁。申请仲裁时,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比如劳动合同,用以证明和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医疗诊断证明,说明受伤情况;事故发生的证据,如现场证人证言、监控录像等。
2. 诉讼: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等。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